【社评】一份CT影像用于多人病历?打击医疗骗保任重道远
期待此番事件能尽快有详细的调查结果,让典型案件和惩戒行动形成足够的震慑效应,更期待监管之剑能更加锋利,进一步扎紧医保基金的口子,让百姓在公平、透明、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同患者的CT影像高度相似,甚至项链都一模一样;同一台机器1分钟内竟做了两次核磁共振检查;影像与诊断左右方向对应错误……据9月22日央视报道,9月22日凌晨,江苏省无锡市医保局就近期媒体报道的无锡虹桥医院涉嫌骗保一事做出情况通报,称已根据举报线索受理调查、初步查实,并于8月30日行政立案;目前正会同公安、卫健等部门进行全面彻查,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据此前央广报道,该院一名放射科医生实名举报该院涉嫌通过伪造病人病历的方式骗取医保资金,而且在历时半年的多次举报过程中,涉事医院多次根据具体举报内容针对性修改完善假病历。
此事之所以引发大量关注,一方面在于举报者的“吹哨人”角色。曾经,有患者家属运用个人的会计和法律知识才发现了安徽某医院骗保痕迹,如今放射科医生通过职务便利才得以发现相关线索;另一方面,公众惊讶于一些举报证据竟被院方及时“美化”——一些患者既没在医院拍过片子,也没有放射影像科归档的影像号,病历记录里却有“根据影像做出的诊断”。被举报后,片子和影像号都神奇出现了,举报人质疑其真实性后,竟然丧失了访问和查阅相关图像的权限。
此番事件正是当下医疗机构骗保现象的一个缩影,其中反映出的一些特点和趋势亟待引起重视。比如,骗保手段不断升级,手段更隐蔽、造假更专业、形式也更加多样,过度诊疗、分解住院、串换药品、虚构诊疗服务、伪造诊断报告、冒用医生名义、诱导非病患住院等恶劣行为层出不穷。又如,在当前严打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医疗机构嘴上喊着打击骗保,实际上对医保基金审核不细、把关不严,或在监督过程中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被揭发举报后仍绞尽脑汁美化、消灭证据,试图一手遮天,将蚕食医保资金的勾当进行到底。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对医疗机构骗保现象打击力度不断增强,大量骗保案件被揭发和曝光,这一方面折射出打击医疗机构骗保形势依旧严峻,需要我们对其精准画像、高效识别,让典型案件发挥更大的宣传和警示作用。在国家医保局官网常设的曝光台上,每年会曝光多起典型案件,近期曝光的“异常高住院率背后”的违法行为中,每拉1人“住院”能拿300元好处费以及中医师套餐式用药骗保等细节,便再次刷新了公众对骗保伎俩的认知。
另一方面,大量骗保案件被揭发和曝光,也表明不断升级的监督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骗保行为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从医保部门实施不预先告知的飞行检查制度,到上线智能审核和监控拒付系统、创建虚假住院大数据模型等,一系列硬核举措让更多猫腻浮出水面。此外,近年来诸如《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举报奖励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和规章的出台,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对骗保行为的打击和惩戒标准,让治理工作更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关乎社会稳定、百姓福祉。眼下,在医保、卫健、公安、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努力下,一张守护医保基金安全的大网已经织就。未来,随着医保改革的持续推进,医保基金使用的场景也将日益多元,医保基金的使用和监管将面临更多新情况、新挑战,因而打击医疗骗保工作仍任重道远。
一张CT片子套在了多个病历上,长达半年的举报迟迟未有结果……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多少闻所未闻的骗保手段、令人瞠目的操作手法?期待此番事件能尽快有详细的调查结果,让典型案件和惩戒行动形成足够的震慑效应,更期待监管之剑能更加锋利,进一步扎紧医保基金的口子,让百姓在公平、透明、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