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一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洛桑玉珍们的“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陈俊宇
《工人日报》(2024年10月12日 02版)

上午9时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热果村,安安静静。洛桑玉珍在院里侍弄花草,也安安静静。

穿过一大片古核桃林就到了她家。小院干干净净,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天竺葵、月季、君子兰、万寿菊……还有叫不出名的,花花草草随主人的禀性,安安静静却生机勃勃。在后院,苹果、梨子等果树挂满果实,尤为喜人。

9月,记者随“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来到西藏林芝、山南、昌都。行走在雪域高原,处处可见盛开的格桑花。格桑花藏语意为“幸福之花”,生活在这里的洛桑玉珍们就如格桑花,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创造着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西藏。

洛桑玉珍今年48岁,有一双儿女。儿子在县里当警察,被评上过先进工作者;女儿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医院工作。丈夫到县城打打零工,加上虫草、土特产、冬小麦,他们家一年会有16万元左右的收入。

说起土特产,不得不说核桃。加查千年核桃树,远近闻名。

热果村在县城隔江相望的北侧山坡,平均海拔3348米。全村有近300棵古核桃树,以及随处可见的光核桃古树,这些古树生长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与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式民居、乡间小路、青稞地相映成趣。

说起核桃,湖北省科技援藏人才、长江大学核桃科技特派团刘利平博士就停不下来。

她告诉记者,加查的核桃树种植面积达30.67平方千米,现有核桃古树3657株,分布于安绕镇、加查镇、拉绥乡、冷达乡等24个村落,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生态农林景观。

洛桑玉珍家有6棵核桃树。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树均有各自的“身份证”,扫描牌匾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是谁家的核桃树,树龄、产量等基本情况也一目了然。

在洛桑玉珍家的“美丽庭院”,可以真切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美好生活。

26岁的边玛德吉是热果村党支部书记兼乡村振兴专干。从她口中得知,热果村是加查县首批获乡村振兴项目资助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点。

边玛德吉还告诉记者,该项目自2021年起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完成,在不破坏已有藏式民居和现有核桃古树的前提下,改善了村中道路,修建了具有藏式风格的庭院围墙和庭院大门,配备了停车场、卫生间、观景台、游步道等基础设施。

洛桑玉珍说,从小就喜欢种些花花草草,现在日子安稳幸福,有了更多的时间打理。“她种的花草都长得很好。”边玛德吉说。听到这话,洛桑玉珍有些腼腆地笑了。

在林芝市巴宜区隐藏着一处人间仙境——雅尼国家湿地公园。

“神女的眼泪”尼洋河自冰川雪峰迤逦而下,雅鲁藏布江在深峡野岭间奔流,江与河在此邂逅,于河道三角洲形成广袤的湿地平原。在当地老百姓的记忆里,这一带曾是一片荒草滩。雨季过后,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沙尘飞扬。

“自2016年以来,雅尼湿地及周边开展生态修复面积共计5100余亩。”巴宜区林草局局长姜文涛说,该区投入1亿多元,先后开展湿地植被恢复、水域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

好生态、好风光,游客自然就会慕名而来。姜文涛告诉记者,巴宜区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湿地资源,建设了观景平台、木栈道等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2023年,湿地公园游客接待量超过27万人次。

40岁的尼玛平措每天都要去三次湿地公园,早上一次、下午两次,每次时间不等。他从家里出发,走路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公园的巡护片区。

像尼玛平措这样的湿地管护员在巴宜区有45个,他们主要的任务是监督湿地内出现的非法采石釆砂、非法捕捞狩猎等现象。“管护员在湿地清理巡护,就像人每天要洗脸一样。”尼玛平措告诉记者,担任管护员,每年能给他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

秋阳之下,湿地公园草木葱茏、风光旖旎,游客行走其间、拍照打卡。这样的场景让尼玛平措觉得格外幸福。

同样的时节,在昌都类乌齐县的觉恩卡牧场,绿草渐黄。蓝天白云低垂,成群牦牛在悠然吃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牦牛产业,正是类乌齐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牦牛看中国,中国牦牛看西藏,西藏牦牛看类乌齐。”

类乌齐全县拥有天然草场509.7万亩,其中冬春草场面积96万亩,夏秋草场406.7万亩,为牦牛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天然植被饲料资源。2016年,类乌齐牦牛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3年,类乌齐牦牛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从饲草种植到牦牛育肥,从牛犊出生到成牛出栏,从自主经营到就业分红,我们实现了牦牛全产业链条助力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致富。”类乌齐县常务副县长顾宗庆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2023年,牦牛产业项目分红319万元,惠及4560人;带动就业240人,实现就业增收480余万元;兑现饲草种植补贴23万元、牛羊出售补贴240万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5230万元。

成立于2014年10月的昌都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是该县牦牛肉加工龙头企业。记者来到该公司时,主播其美正在镜头前向网友推介公司的牦牛肉产品。

今年8月底,该公司从一线生产员工中选拔了4名主播。28岁的其美此前在生产车间负责加工包装,因为懂汉藏双语,学习能力强,于是成为主播。

“当主播收入涨了不少,每卖出一单产品还有提成。”电商带货在这里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其美充满了干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