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老区行】“红游柏坡”带火百姓日子
近日气温下降,但位于太行东麓、滹沱河畔的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仍车水马龙,游人如织。
走进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农家院整洁漂亮,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马路通到了各家各户,污水处理、文化长廊、卫生设施等一应俱全。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如今,85家农户,270多人的西柏坡村,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日子越过越红火。西柏坡村村委委员陈志会告诉记者,村里现在人均年收入1.6万元至1.8万元。
75年前,中共中央从这里出发“进京赶考”,建立了新中国。20年前,由于看好家乡的红色旅游发展前景,大学毕业的闫二鹏选择回到西柏坡。
沿着中共中央旧址西侧的小坡往下走,不远处的西柏坡村招待所,就是闫二鹏的经营所在地。在这里,他的外婆韩花珍是当地最早一批旅游从业者。1990年前后,韩花珍卖掉家里的大公鸡,用换来的钱购置暖壶等物品,推小车卖茶水,这也是早年在当地广为传播的脱贫事迹。
毕业后,闫二鹏从母亲手里接手了民宿,并建起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和旅游网站。“现在每天能接待110多人吃住,一年纯收入30万元。”闫二鹏说。
从原来的农家院,到如今四层楼的招待所,闫二鹏“红色事业”的经营范围也从餐饮住宿、会务接待,扩大到红色文化传播、深度旅游体验等。“现在能同时接待600多人的餐饮,最多时,接待过1000多人。”闫二鹏说。
从2000年开始,红色旅游在西柏坡逐渐热了起来。西柏坡村人依托自己的农家院,开办起旅馆、饭店。平均每个农户有10个房间,每天接待30人左右。“没有开办农家院的,卖旅游纪念品、当导游、开观光车,都从事和红色旅游相关的产业。”陈志会说。
20世纪50年代,为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村从鱼米之乡的“粮窝子”搬到了高山岗。曾经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西柏坡又一次展露风采。当时,西柏坡村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统销粮。
67周岁的闫上青在1991年当选西柏坡村委会主任。“80年代的时候,村里人还是靠打鱼为生。现在我们村老百姓的日子,这些年眼看着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闫上青说:“20多年前,村里人均收入250元左右,现在翻了几十倍。”
闫上青家没有办农家院,但他和老伴从卖水、卖茶叶蛋干起,日子“也挺好”。现在他的儿子接手了他的生计,卖红色纪念品、红色书籍、根雕。“比我干得好,日子也更好了。”闫上青说。
近年来,按照突出旧风貌、还原老场景、展现新环境的思路,西柏坡村修建了村史馆,新建了民俗村,推出了一系列红色体验项目,“红游柏坡”金名片持续擦亮。
统计表明,西柏坡村九成以上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20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7亿元。
“党的好政策和西柏坡红色旅游资源,让我们村的年轻人有了自己的事业。我们会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文化,做大文化旅游产业,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采访中,西柏坡村的年轻人这样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