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量救星”变“钱包刺客”?共享充电宝别急着“割韭菜”
近日,北京市民赵女士看到某品牌共享充电宝的租借价格标注为2元,未曾想这竟是2元/30分钟的价格。令人不安的是,在扣款协议中,她发现了“您确认并不可撤销地授权某科技公司发出扣款指令……”等字眼,这让人对共享充电宝的便民性和安全性产生质疑。(见12月8日《法治日报》)
共享充电宝价格不断上涨、好借难还等问题由来已久,引发广泛吐槽。比如,不久前,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9.27%的受访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收费不合理,15.23%的受访者认为租借价格不透明、标注不清晰,而且有的计费规则不合理。消费者戏称,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走上了“年年被吐槽、时时成刺客”的“黑红”之路。
除了价格高昂外,服务体验不断下降也饱受诟病。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高达两万多条,主要集中在无法联系客服导致难以归还、恶意扣费、归还后仍在扣费、隐性收费等问题上。此外,设备故障频发、充电速度慢、标价混乱以及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和担忧。
共享充电宝行业乱象频发,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盈利压力加大与运营成本攀升。随着越来越多经营者入局,该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报告显示,我国去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到404万个。激烈竞争之下,相关企业通过提高租金来支撑生存空间,就成了一种最简单直接的选择。
共享充电宝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状态,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者对此现象的反感显而易见,今年初,有网友晒出其一年在共享充电宝上花费1200元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不少消费者表示“想说爱它不容易”。
让“电量救星”守住“共享”和“江湖救急”的初心,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比如,京津冀三地消协组织已经基于调查发出了行业建议;深圳消协发布了全国首个《共享移动电源行业自律公约》。这些都为各地有关职能部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此外,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参与者也应从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的角度缓解发展压力,同时正视行业存在的危机和问题,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规则和价格标准,并明码标价,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守住性价比、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其实也是在保护行业前景与市场信心。
共享充电宝作为解决现代人手机电量焦虑的重要工具,保障其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共享充电宝回归本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不仅是消费者的期望,也是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