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弘扬工匠精神为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
观 点
新形势下,要通过弘扬以崇尚质量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推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使其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国工匠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人才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工匠精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从商周的青铜到唐代的三彩、从北宋的汝瓷到明清的丝绸,这些精美绝伦的珍品记录了古往今来“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名于世”的工匠文化。新形势下,要通过弘扬以崇尚质量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推动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使其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弘扬工匠精神应以顶层设计为纲,强化谋篇布局。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抓好战略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做好对现行工匠制度的完善。要以品质提升、品牌保护、标识管理为核心,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社会诚信机制,采取更多有利于工匠成长进步、素质提升的方式方法,激励大国工匠发挥榜样示范和带头作用。
弘扬工匠精神应以产业工人培养为重,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兴国之本、富国之基、发展之源。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对劳动者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指出,要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与培训链有效衔接。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从教育抓起。为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职业观,职业院校应以全球视野定位发展坐标,充分发挥培训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优先在高端产业急需领域布局,从目标完善、课程优化、实践强化、评价保障、教育引导等方面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努力加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培训机构多元培训平台建设,着重解决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供需矛盾。
弘扬工匠精神应以工匠文化为本,厚植企业价值观。企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都体现着现代企业对质量的重视、对品质的追求。优秀企业的立身之本就是深厚的工匠文化。将工匠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营造重视劳动、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工匠文化注重磨炼心性、培育匠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企业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与质量提升、品牌打造、文化涵养融为一体,渗透于设计技术、工艺工序、生产制造、流程管理、售后服务等全流程各环节。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给员工打下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价值烙印,通过展会、论坛、竞赛、表彰等活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实干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应以品牌打造为要,聚焦质量标识。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质量强国的内在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品牌成为新常态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品牌与中国制造的卓越品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做强新品牌、擦亮老品牌、叫响大品牌的基石在于追求品质、提升品位。只有让关注细节、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真正凝练为社会风尚与时代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品质升级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