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虹口,从小学到大学,劳模教育都伴随其中
“劳模教育+”促进全面育人
在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五(2)中队,通过“画劳模、讲劳模、学劳模”,激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化大故事为小道理,大精神为小实践;在上海市钟山初级中学,“挖掘与整理劳模口述历史”活动已成为创新发展劳动教育形式,感受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汲取成长力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劳模精神引领着孩子们在创新路上不懈攻关和探索……
崇尚劳模、学习劳模、立志成才,对上海市虹口区的孩子们而言,已经是融入学习生活的日常。不仅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还有全社会共同打造的“多元开放”校内外一体实践场域,目前虹口已形成了纵向递进、横向衔接、学用贯通的劳模教育生动景象。
劳模伴随孩子成长,劳模精神引领成才,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又会结出怎样的硕果?
大劳模走进小课堂
“陆奶奶曾经工作的三角地菜场,离我们的新校舍非常近,我知道的时候感到又惊喜又亲切。”第二中心小学五(2)中队钟嘉妮所说的陆奶奶,正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商业特级劳动模范陆美红。在学习劳模的过程中,钟嘉妮给陆奶奶画了像,还学到了“好、快、准、便、活”的微笑服务法,“她在柜台常备三宝:抹布、报纸和绳子,想尽一切办法方便顾客”。
如何在青少年中弘扬劳动精神、凝聚精神力量,是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工作者常思常新的工作。“我们坚持劳模精神与‘人民城市人民建’密切链接、与‘大思政课’建设紧密结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介绍,虹口区正全学段推进“循序渐进”大中小学一体的专题课程。
不同的主线,让劳模精神的印记在孩子成长轨迹上不断加深。钟山初中初二(2)班的何雨哲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全国劳模杨怀远爷爷挑着小扁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通过劳模大讲堂、劳模故事会、劳模在心中主题班会、跟着劳模去劳动、劳模职业初体验、豆宝小田园劳动实践课等课程,劳模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也让一颗颗学习劳模的种子茁壮成长。
丰富实践树立学习理念
捏紫砂壶、制作小板凳、拓印瓦当图……在虹口的“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劳动课程中将“具有历史传承意义、具有生活使用价值、可以动手实践”三方面“要素”的“技艺”融入教学。目前开发并实施的有陶瓷、茶艺、青铜、染织、传统木工、印刷装帧六大项目,及面塑、剪纸、茭白叶编织和绒绣四项上海非遗课程。
课程重视体验过程的育人价值,在孩子们动手操作过程中树立传承、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育导向让孩子们对劳模精神的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目前,虹口全区有学生劳动实践场所116个。
丰富的实践场域还来自“跟着劳模去寻访”中各行各业的工作情景。与学校长期合作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不断增加,其中就包括22个“跟着劳模去寻访”基地。
孙磊介绍,近两年来,虹口区10所中小学先后挂牌为上海市“百名劳模进校园”结对学校,2024年5月,虹口成立“工匠学院”,推出一批“劳模工匠进校园”师资库及课程。一年来,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次数达200多次,受众师生达4万多人。2024年10月,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成立了虹口区教育学院劳模工坊。
学用贯通指引创新路
报名参加科创大赛后,当时只是上外附中一名高二学生的蒲新格,很快就陷入了焦虑:“设计什么好呢?怎么才算是一份好的设计呢?”在老师的建议下,他踏上了前往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的研学之旅,希望能从中受到启发,“我的邻居因高血压险些中风,社会有很多的中风患者,我想我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尝试借助人工智能项目帮助脑卒中患者减少痛苦,早日康复”。
“但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我曾多次陷入了徘徊与迷失之中。”每当此时,蒲新格心里浮现的是不断创新的包起帆,这激励他不断走出困境。对辅导老师来说,这也是一段教学相长的经历:“我们常常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分析数据,调试代码。真正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修改与反思中不断升华的。这正是劳模精神对我们最好的引领。”
在虹口,更多的“蒲新格”正在各个学校中成长成才,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是创新,虹口以劳模教育等综合性、实践性教育活动,支撑涵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虹口先后制定并发布多项实施方案,明确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建设“育劳赋能”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体系。
当前,虹口正以“劳模教育+”的项目化形式,开展丰富的践行活动,通过劳模教育与大思政、科学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