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科技“死磕”关键技术20余年,产品覆盖全国九成铁路机车
【企业探寻破局之道】坐热了研发冷板凳,听到了市场敲门声
开栏的话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中国企业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展现出坚强的韧性。本报今起推出“企业探寻破局之道”专栏,报道一批优秀企业,记录其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进化的故事,敬请垂注!
媒体关于“唐智科技”的新闻不多,不显山不露水的企业风格,为这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唐智科技”于2001年在北京中关村注册成立,2012年在长沙成立全资子公司唐智科技湖南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智科技)。
公司位于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一座由两栋橘红色大楼构成的独立园区内。10多年来,公司园区与城市社区融为一体,并未引起过往居民的过多关注。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园区里却汇集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研发制造基地,以及为遍布全国的轨道交通机车与车辆提供健康管理和智慧运维支持的数据中心……
作为一家专注于机械设备健康管理与智慧运维信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唐智科技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隐形冠军”。“全国90%以上的铁路机车都安装了我们的产品,地铁车辆应用超12000辆……”公司副总设计师李云松介绍,唐智科技用2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全新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和健康管理产业,业内形象地称之为“唐氏CT”。
用硬核技术“等”市场
全国18个铁路局、100多个机务段、2.2万多台机车,20多个城市、100多条线路、1.2万多台城轨车辆,装上了唐智科技的智能监测设备;有效预警轴承、齿轮、踏面等各种机械故障,诊断发现5万多起……这是唐智科技员工津津乐道的一份“成绩单”。
轨道交通设计、制造、运营产业集群庞大,唐智科技只是细分了其中一个极其专业的市场。“市场份额不大,但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空间不小,这中间有很多市场需求与科技成果双向奔赴的故事。”李云松说。
最经典的故事发生在公司初创时期。2001年,时任中国航发动研所(原中航工业608所)12研究室负责人的唐德尧,响应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号召,带领团队集体“转制”,注册成立了唐智科技。
这群科研人员很快就明白,市场的大门并没有那么好推开。公司行政总监、工会主席孙红回忆说:“最难的是头几年,董事长谭维克经常用个人的存款给大家发工资。”
公司“货架”上摆着的硬核科技成果,最早被北京铁路局“跨界”发现并使用,在其内燃机车上率先安装了唐智科技的JK00430机车走行部车载安全监测装置。唐智人自己也没想到,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在随后的中国铁路第5次大提速时,各大铁路局都被一种业内称为“机破”的问题所困扰。令人惊讶的是,北京铁路局在此期间没有发生过一例“机破”。追根溯源,唐智科技的“秘密”浮出水面,原铁道部组织专家对其技术进行了认定,立即在全路推广。
唐智科技终于听到了市场的敲门声。“公司获得了1个多亿的订单,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兼任公司财务部经理的孙红难掩兴奋地表示,公司科技成果的每一次市场收获,都体现在“账本”上。
“第一桶金”的故事,一直鼓励着唐智科技沿着专业创新的路,专心致志往前走。企业每年将收入的20%左右投入研发,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在不少唐智人看来,公司仍然像个“科研单位”。
“我们更在乎通过科技与市场的双赢,来达成公司‘百年老店’的目标。”李云松说。
用先进科技“创”市场
如今,耄耋之年的唐德尧,仍然承担着公司首席科学家的重任,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一不工作就浑身不舒服”。为了让技术走在市场前面,唐德尧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度过。
一份专业杂志中记录着唐德尧的一件往事:“对着沉睡在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唐德尧心急如焚。1989年,他要求大家向贝尔实验室学习,提出了‘用科技开创市场,用科技引导市场’的主张,并且到处宣传他的科技经济学论文《做高科技产业化的冲浪者》……”
当时集体“转制”到唐智科技的20余名同事都知道,唐德尧这个主张,再加上一句“用科技服务市场”,是公司信奉的“科技价值观”,也是企业发展理念。这也意味着,只有坐热研发的冷板凳,才有市场来问津。
近几年,为了走出轨道交通产业的市场“舒适区”,唐智科技加大了创新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对特装领域和工程机械领域的研发投入。
“这些投入已经有了产出。”1994年出生的金贻涛是唐智科技“新生代”科研人员,“现在我经常要出差去一些新用户现场做技术交流和技术支持,新业务正在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4年前,金贻涛从一家待遇不错的央企离职后加入唐智科技,吸引他的是,这里“不断有极具挑战的任务等待我去完成,总有前沿的研究课题供我去探索”。
今年8月,唐智科技自行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登上我国首架载重超3吨的大型无人运输机SA750U完成首飞。这套健康管理系统搭载了“广义共振故障诊断”专利技术,具备在线实时准确识别轴承故障并量化输出故障严重程度的能力,能显著降低发动机保养成本,提高维护效率,已应用于我国多款无人机的发动机上。
新的市场大门一次又一次被“科技”打开,唐智科技从管理层到研发队伍再到一线工人,不断领略到“科技引领和创造市场”的魅力,都养成了基于未来看企业和个人发展的习惯。“来了就不想走。”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主任李修文感到,“成为专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后,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员工的职业安全感是同步增长的。”
孙红将公司形容为一个家,员工出差在外也都自然而然地称呼公司为“家里”。“愉快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风”。从初创时的几十人小团队,逐步壮大为近500人的大家庭,20多年来,极少有人离开。
用科创成果“赋能”产业
“绿色代表健康、黄色代表亚健康,如果显示红色,则说明处于故障状态,需立即进行检修。”在公司4楼数据中心的巨大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国普速铁路、高铁、地铁机车车辆及线路轨道的设备状态,各关键部件的健康状况和剩余寿命以一种直观而精准的方式呈现。
大厅里,几十名年轻的技术人员聚精会神地处理着各种数据……静谧而“科技感”十足的场景,令人对“专精特新”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唐智科技沿着“广义共振故障诊断技术”不断深耕和创新,仅在轨道交通领域就帮助用户发现了5万多起故障案例,其中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故障2000多起,保守估计避免损失数十亿元。
反过来,这也进一步赋能了唐智科技的创新潜力。海量的数据和丰富的应用经验,助推公司构建了基于大数据、数据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智慧运维平台,为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风力发电机组、燃气轮机、盾构机、船舶动力等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慧运维支持。
日前,唐智科技“高端机械装备故障诊断与智慧运维系统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一等奖。这意味着,其专注的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了行业产业的升级和进步。唐德尧向团队成员所描绘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与一些企业急于展现“经营成果”不同的是,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唐智科技更乐于展现他们“跟关键技术死磕”的成绩单:每年50件的专利申请增长量,累计申请专利40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29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00多项……公司的创新产品(包括智能仪器、传感器、算法和软件等)均为自行研制,拥有全套的设计、工艺、制造体系,以及算法研究和软件工程化体系。
在雨花经开区,隐藏着不少如同唐智科技一样“专注创新”的“小而美”公司。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陈海波向记者表示:“以专精特新企业为底座,来支持人工智能产业为存量企业赋能,支持科创平台引领,同时拓展新赛道的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在努力奋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