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在急救电话中,大部分人能自述其准确位置,但有些人因紧张、恐慌、不熟悉环境等无法清楚自述——

120急救“闻声定位”难在哪?

本报记者 黄仕强
《工人日报》(2024年12月28日 02版)

阅读提示

重庆“渝视救”视频120急救系统在传统电话报警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报警、精准定位、远程指导、多方会诊等功能,可以达到“呼叫即定位、急救零等待”的效果,为急救人员在争取更多主动权。

 

“我现在给你手机发送一条短信链接,请立即点击并授权……”近日,重庆渝北区的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今年7月发生的一起惊心动魄事件,他10岁的女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突发抽搐,随后陷入无意识状态并停止呼吸。危急关头,他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接线员的快速调度和远程指导让其女儿得到及时救治。

生命抢救争分夺秒,重庆市120指挥调度中心人员表示,在急救电话中,大部分人能自述其准确位置,但有些人因紧张、恐慌、不熟悉环境等无法清楚自述。此时,如果120有自动定位功能,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在救护车到达前,如果接线员能通过视频指导周围人或患者本人采取一些急救措施,对于挽救生命也至关重要。

“呼叫即定位、急救零等待”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精准定位和视频急救指导,女儿的情况或许截然不同,后果难以想象……”日前,李先生向记者回忆起女儿的急救过程,语气中仍难掩紧张和庆幸。

重庆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接线员、主治医师石磊告诉记者,接到电话后,他判断对方正处于十分紧急甚至危及生命的状况,便立即指导其接收短信,进入“渝视救”视频120急救系统。

根据短信指示,李先生在手机上进行操作,仅10多秒时间,石磊的电脑屏幕上便精准地显示出李先生所在小区和楼栋,石磊根据系统定位,迅速指派最近的救护车前往现场,与此同时开启“渝视救”视频通话,指导李先生对女儿进行心肺复苏。120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在医生的接力施救下,孩子最终恢复了心跳。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  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北京、江苏、湖北、广东四省市为试点范围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快速共享120呼救者的移动电话位置信息,节省急救调度时间、提高急救反应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蔡平军介绍,“渝视救”视频120急救系统属于国内首创,该系统是在传统电话报警基础上,增加了视频报警、精准定位、远程指导、多方会诊等功能,可以达到“呼叫即定位、急救零等待”的效果。截至今年6月底,该系统已推广至国内15个省市,有效开展视频指导、定位、救治51.5万例次。

急救定位仍面临多重挑战

此前,因120无法及时准确获知呼救者位置,导致救治延误的情况偶有发生。

今年3月,深圳120被同一手机号连呼14次,最后一次呼入时男子才开口求助。因车祸后头晕,男子说不清具体位置,接线员根据120调度系统内的来电定位派出救护车,但由于男子无法提供详细地址,调度系统的定位范围较广,120急救人员只能在路上“转圈圈”。紧急时刻,一位快递小哥路过帮忙说清了具体地址,救护车才赶到患者所在位置,实施救援。

“在接线过程中,很多呼救者希望接线员能清楚直接地看到他们的位置,其实急救人员也希望能实现‘呼叫即定位’,提高救治效率。”重庆某县急救调度指挥中心负责人坦言,目前,除了试点省市,也有部分城市对院前急救呼叫定位进行探索,但很多城市的120呼叫系统仍依赖于传统的电话询问来确定呼救者具体位置,智慧化程度不够。

“之所以很多地方的120做不到精准定位,主要是需要有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做支撑。”为医院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某企业负责人张海平告诉记者,要定位精确到楼宇房间,依赖于城市详尽的三维模型构建,同时,开放定位也涉及公民隐私及公共信息安全等问题。

张海平说,开通120急救定位功能,需要急救机构与通信服务商,或数字地图内容、位置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合作。将定位数据用于医疗系统意味着运营商需要增加计算服务器、系统运维等方面的成本投入,而120急救具有极强的公益属性,新增投入以及后续产生的维护费用由谁承担也是一个问题。

应重视数据安全保障

记者查询发现,为解决呼救地址不清、电话失联的问题,有的地方推动120与110平台数据互联互通,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在此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副主任赵金川介绍,自2022年1月起,“渝视救”视频120系统与传统电话120调度系统实现技术融合,融合后的系统具备了视频呼叫及常规电话报警向视频报警转换功能。

“‘闻声定位’不仅在技术上可行,也应作为提升急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多位急救领域受访者认为,急救平台有必要将“急救定位”功能无缝融入日常急救工作,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推动急救体系升级,并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技术支持方也需要强化技术创新,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响应速度,在时间与生命的赛跑中为急救人员争取更多主动权。

张海平建议,构建120定位系统时,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即仅收集和使用对于紧急救援服务绝对必要的个人信息,并建立完善的数据访问控制机制,同时,采用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策略,防范外部攻击和数据泄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