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矿卡来了
数字化转型让首钢水厂铁矿节约汽运人力近50%
在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数台“庞然大物”——电动宽体矿车来回奔忙、秩序井然。和以往不同,这10台矿卡驾驶室内并没有司机,它们已成功通过无人驾驶运行测试,货物运输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这标志着首钢矿业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实现矿用卡车无人驾驶,是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姚永浦告诉记者。
无人驾驶在矿山成为现实
上午10时,在生产指挥中心,集控工和调度员正在监测无人驾驶矿卡运行情况。
在他们面前,有一个酷似游戏设施的驾驶位,用于现场矿卡出现问题及时远程接管。在这里,刹车、油门、挡位、方向盘一应俱全,三台显示器将矿卡各方向360度呈现出来。
在驾驶位前的大屏幕上,采场运输情况一目了然,一个个矿卡模型在地图中道路上缓缓移动。
经过调试,无人驾驶矿卡顺利投运,改变了以往司机在户外驾驶室内手动操作的传统模式。在无人状态下,矿卡自主感知、规划、决策、控制,满足启车、行驶、减速、避让、绕障、停车、翻卸等动作,确保“运、装、卸、停”全流程无人驾驶顺稳有序。通过5G信号,集控工和调度员可在两公里外的生产指挥中心远程监测每一辆矿卡的位置、时速、里程及其他运行信息。
水厂铁矿汽运作业区设备室副主任邱永江介绍:“依托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水厂铁矿正加强智能矿山建设,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措施投入生产。”
走进水厂铁矿,10台无人驾驶矿用卡车正满负荷运行,据介绍,每台荷载约为74吨物料,平均行驶速度达到每小时15公里以上,综合效率达到预期。
和人工驾驶相比,无人驾驶矿卡具有独特优势。除了充电,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运行,节省了司机交接班和用餐停车时间。
节约近半人力
“无人驾驶,让水厂铁矿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代替、节约了人力资源。采用以往的运输模式,产线每班运行8台矿车,4个班次需配置35名司机。无人驾驶后,每班在室内配置集控工和调度员各1人,在室外配置现场队长和接管员各1人,4个班次共配置18人,精简人力48.6%,缓解了汽运作业区人员紧张的局面。”姚永浦如数家珍。
据介绍,集控工、调度员负责操作云控平台,统一指挥调度,绘制地图数据,关注运营信息,出现问题远程遥控接管;现场队长、接管员负责现场的协调统筹、巡视巡查及接管。
“多级管控,确保无人驾驶稳定运行。”姚永浦说。
据介绍,为确保运营人员快速适应,水厂铁矿多次邀请厂家人员开展培训,重点对无人驾驶矿卡场景需求、整体运转流程、辅助终端操作、矿卡点检、智能件维修等内容进行讲解、演练。
装载现场空间环境复杂,装载位置实时变化给矿卡停车位选定带来难度。矿卡协同作业系统发挥“高精度定位,人机交互感知扫描”功能,感知环境自动生成装车位置。拖电勾机司机通过内置屏幕观看地图信息,在辅助终端微调即可精准选定矿卡停车位。
结合实际不断优化,经过连续测试,目前,无人驾驶矿卡装运效率达到预期。
运输实现无人则安
近年来,水厂铁矿加强本质安全管理,把矿车司机从繁重的驾驶中解放出来。“我们为此完善机制,制定专项管理办法。”汽运作业区副主任陈小松告诉记者。
司机李五星现在成了一名集控工,他高兴地说:“企业数字化转型,我们一线职工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前我是矿车司机,每天在野外手动驾驶,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生产指挥中心就能完成任务,环境好了,劳动强度也降低了很多。”
水厂铁矿对采场实行封闭管理,禁止闲杂人员、车辆随意进入。进入采场的生产指挥车辆全部安装辅助终端,实现陌生车辆与矿卡互相通信。在采场相遇,矿卡会主动识别来车,针对风险程度进行减速、停车或绕障等操作。
说起安全问题,陈小松深有感触,他说:“以前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司机的安全,夜间开车司机容易犯困,雨雪天气路况不好更让人不放心。现在好了,我们再也不用顾虑这些问题了。”
无人驾驶矿卡的安全行驶,对路面平整度和宽度要求较高。水厂铁矿积极整修道路,改善采场无人驾驶场地工况,使道路上下起伏不超过300毫米,宽度达到17.5米,弯道、破碎站口等特殊点位达到20米和25米,最大限度满足无人矿卡通行需求。
夜幕即将来临,矿区在晚霞的映射下格外美丽。现场队长驾驶着装有辅助终端的车辆在采场穿行,完成信息采集工作。10台无人驾驶矿卡车队稳定运行,出勤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