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与高校携手共筑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
大学生进仲裁院实习,收获了啥?
彭大叔和妻子同在广州一家公司工作,任保安员和保洁员。因公司拖欠两三个月工资未支付,二人多次追偿未果后,申请劳动仲裁。在华南农业大学法学院学生、志愿者吴柯瑶的协助下,彭大叔夫妇快速获得了法律援助,成功维权。
这是广州打造“高校+仲裁”合作、创新仲裁帮扶就业模式的缩影。据悉,广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广州大学法学院签署就业实习基地协议,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就业实习的主要机构。
4所高校志愿者协会组成的6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和两所合作高校法学院实习生先后到市仲裁院服务窗口开展立案程序指引、文书填写指导和法律法规讲解等服务,既解决职工对政策不了解、流程不清晰、填写不准确等问题,又让维权职工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一对一协助解决问题
自2024年9月起,吴柯瑶到广州市劳动仲裁院进行志愿实习。实习期间,彭大叔和妻子申请仲裁的经历令她难忘。
“彭大叔和妻子年近60岁,文化程度不高,对相关法律和流程不熟悉。”接到二人的仲裁申请后,服务团队派吴柯瑶一对一协助填写申请书,整理证据材料,了解其需求。
“我们现在住在公司宿舍,提起仲裁怕公司不再让我们住,计划申请完仲裁回湖南老家。”彭大叔担心地说。了解到该情况后,吴柯瑶即刻向当值的党员先锋队报告,党员先锋队建议劳动者申请法律援助,后期程序可由律师代办,自己可安心回老家。
随后,立案庭负责人即刻与广州市法律援助处对接。“法援处为彭大叔夫妻二人开通了绿色通道,只需到办事大厅登记,即可获得相应法律援助。”吴柯瑶介绍。
社工们还给他们在纸条上写了法援处的地址和乘车指引。“实习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广州仲裁的效率和温度,也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信念。”吴柯瑶说。
全方位参与实践,提升权益保障意识
“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见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我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权益保障意识,也对我的职业规划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广州大学实习生黄英花感慨道。
实习过程中,黄英花遇到了一个女老板带着员工来申请仲裁。经了解,该老板因债务导致公司被法院查封,其外包食堂项目应收款30万元也因法院向支付单位发函冻结导致未能收回款项,因此食堂工作人员的收入未能支付。支付单位要求老板提供解除冻结证明,并称已回函法院;法院则向老板反馈支付单位收到函后一直未回复,该冻结函没有生效,无法提供解冻证明。无奈之下,老板只能带领员工申请仲裁。
得知情况后,黄英花立即向立案庭负责人反馈。经了解,由于法院函件的联系方式有误,导致回函无法收到。后经协调,法院向支付单位提供了解冻证明,支付单位也承诺支付欠款,争议案件随后撤回。
“原来,劳动争议是那么生动、复杂。有些争议虽不是仲裁部门管辖,但通过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劳动争议也就自然化解。”黄英花对此感触颇深。
“实习不仅丰富了我的法律服务实践,还能帮助锻炼发散思维,加深在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思考。”实习期间,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叶敏婷听到了一些小微企业经营者的困难与抱怨。
叶敏婷体会到,有时压倒小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营收,而是不规范管理带来的成本压力。“这也将对我们日后走上创业道路提供有益参考。”
在未来应聘时更有优势
为让更多大学生参与仲裁服务,广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将服务延伸到白云区等案件量大的基层仲裁机构,为其牵线对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志愿者,并与广州团市委等合作,加入“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为仲裁机构输送港澳台大学实习生。
读法律专业的张弛是第一批报名实习的港澳台大学生中的成员。张弛表示,通过实习熟悉了劳动法以及内地企业用工管理的基本情况,这对今后就业很有帮助。
广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立案送达庭副庭长周泽标向记者介绍:“学生们通过跟班实习,可以充分了解劳动纠纷的类型和各方诉求,需要哪些证据支持,有助于提升权益保护意识、增长用工管理知识,在未来就业中应聘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务等岗位有较大优势。”
据悉,大学生服务团队和社工团队已成为广州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服务群众的暖心品牌。目前,共有1900余人次志愿者和100余人次实习生参与服务,服务群众1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