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公交找人”的启示
前不久,重庆推出“响应公交”服务。市民通过“响应公交”微信小程序选择出行人数、上车站点及出行目的地等信息后,系统就会自动匹配车辆。
《人民日报》评论说,“响应公交”不仅有利于满足部分区域市民刚性、量小、不集中的出行需求,也为公交公司破解客流量下降、运营成本高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从“人等车”到“车接人”,背后是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今天,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交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必须推动公共服务的触角向细处、深处延伸。
◇放开参保户籍限制,释放人才流动红利
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并要求各地区不得在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设置影响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
《北京青年报》评论说,长期以来,社保一直与参保人的户籍深度捆绑,这让一些身处异地的参保人缴存社保需要两头奔波,并出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的困难,造成社保断缴。此番发布的《指引》是对民众关切的及时回应,彰显了浓浓的政策善意。这对减轻参保人负担、促进人才顺畅流动、终结社保代缴乱象,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警惕“断亲”话题侵蚀社会温情
每逢春节前夕,一些账号就会抛出年轻人“断亲”的话题,从一个网帖出发,将某个人的随感放大为普遍现象,进而得出“年轻人开始断亲了”“一代人开始拉黑亲戚了”等结论。
《北京日报》评论说,与春节的团圆氛围相比,一些不快到底是不是主流?网友所言的“断亲”,是期待更多边界感和包容度,还是真的打算“老死不相往来”?无视喜乐融融,专盯矛盾摩擦,这本身就有失公允。亲情、爱情和友情,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力量来源,也是一个社会和谐运行的重要精神支撑。广大网友要擦亮双眼、保持理性,别被一些炒作者带到沟里。
(陈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