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植、加工、交易到研发、应用,新疆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地缘优势成中药产业发展“良方”
“去年我们公司肉苁蓉初级加工产品整体销售达700多万元,还有不少半成品肉苁蓉在晾干中,将于年后销售。”新疆于田管花肉苁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旭亮说,“初级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大型药材市场。”
新疆拥有光热、气候、土壤等优势,非常适合中草药的引进、种植,以及推广。中草药品种丰富、品质好、有效含量高,拥有药用植物资源3000余种。近年来,新疆不断拓展中药材种植面积,以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为目标,推广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促使越来越多的中药材从新疆“走出去”,也带动了当地医药产业发展。2024年新疆医药工业产值约140亿元,拥有药品生产企业66家,其中,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达到48家。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成效初步显现,遴选公示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示范建设重点企业5家,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两家企业的两个品种已通过GAP符合性检查。”新疆药品工业协会会长陈金成介绍道。
规范种植提质量
“去年我们在库勒拜镇尝试种植了700多亩防风,一亩地毛收入2600多元。”新疆哈巴河县库勒拜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户刘喜环说。
哈巴河县全年日照充足,有利于中草药的光合作用,当地更是发现了野生中药材200多种。依托天然优势,该县以提升中草药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等为目标,打造了中草药高标准示范田,引进了多家种植基地,种植了甘草、板蓝根、黄芪等药材。
“甘草的种植面积每年有1000多亩,此外我们还会育种,以确保甘草的品质。”新疆哈巴河县甘草种植基地技术员王建花介绍说。
中草药品质的提升,也吸引来不少企业。新疆荣成哈克制药有限公司现有已通过自治区药监局GMP认证的制剂生产线3条、中药提取浓缩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达10亿粒药品。当前,该公司建成标准化、规模化万亩试验示范种植基地,种植优质无污染、无公害的药材1万多亩。
近年来,新疆采用“公司+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中草药规范化种植养殖,形成适合当地中药材品种种植的规范化技术标准。
“从育苗、移栽、管护到采收,全程都有技术人员指导,当地不少村民跟着学种植技术,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新疆巩留县塔斯托别乡英买里村中草药示范种植基地负责人赵德红表示。
打造药材市场
每到天黑时,于田县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便开始热闹起来,农户们拿着自家最好的产品开始询价、验货、售卖。目前,交易市场已入驻59家商户,27个合作社,建有烘干房45座。
“自从有了交易市场,我们不用到地头收货,再运到自家烘干了。”回忆起早年间收购肉苁蓉的经历,于田县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商户阿不力孜·阿布都艾力一个劲儿地感慨,“交易市场帮了大忙。”
阿不力孜·阿布都艾力介绍,没有交易市场之前,他只能去田间地头收货,由于老百姓不知道行情,当时的收购价格并不统一,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交易市场开业一年多来,不仅帮助农户统一了市场价格,更是吸引来不少企业,带来了好的种植技术,如今的肉苁蓉保质保量。
新奇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在于田县成立了分公司,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化”良性发展模式,“根据市场行情,我们引导农户规范化种植,并打造了种植、加工、产品上市的全产业链。”新奇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田县分公司副总经理党欣说。
“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销售肉苁蓉干货200多吨,除去成本,我赚了15万元。”阿不力孜·阿布都艾力说。
创新产业发展
走进新疆中医药(民族医药)和田中心,一种独特又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寻味而去,杯杯奶茶冒着热气儿。然而,这可不是普通的奶茶,是该中心研发的“四物维茶”,是将玫瑰花、藿香、决明子等和田药茶原料与奶茶搭配,既满足味蕾,也守护了健康。
奶茶与药茶碰撞的火花,已成为当地特有的文旅亮点和品牌文化。如今,在不少景区都能够品尝到不一样的奶茶。
不仅如此,新疆中医药(民族医药)和田中心设有特色门诊,前来就医的患者能够体验到沙疗、针灸、推拿等治疗。并且还成立了研学实践基地、创建了新疆中医药(民族医药)药材可视化信息库等等。
除了对中药材进行创新研发,新疆还推动了“中医药+旅游”融合。
在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内,弥漫着中草药的清香,一路走进,可以看到蜡制植物标本、实物标本、浸制植物标本等,声、光、影等科技方式更是让植物“活”了过来。
自2019年开馆以来,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各地游客,已成为中医药文化和传统民族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按照《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2025年)》,新疆中药材产业重点布局在伊犁河谷、塔额盆地、准噶尔盆地南北缘、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的8个地州市30个县市区。规划计划“发展千万亩中药材,打造千亿元产业群”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新疆各区域中药材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