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他们踏上“追冰”之旅……
凌流到哪里,河封到哪里,巡测队员们便追到哪里,测到哪里
“这里还不是封河上首位置。”
“走!上车!继续追!”
“1组找到并拍摄到上段封河上首位置。”
“2组找到并拍摄到下段封河上首位置。”
“准确监测到上段流凌信息,流凌河段上段在宁夏石嘴山兴惠泵站下游4千米至麻黄沟(三盛公枢纽闸上151千米至闸上120千米),流凌长度31千米,流凌密度5%~50%;下段在……”
“凌情和封河情况观测完毕。”
数九寒天,朔风刺骨,河面上,岸冰流淌着,不停碰撞,咔嚓作响……在黄河两岸,有一群手持无人机遥控器的“小黄人”——冰情巡测队队员,正在观察凌情和封河情况。
眼下正值黄河凌汛期,黄河宁蒙河段封河上首即将进入宁夏河段关键点,需要加强冰情巡测。
凌汛,是河道封冻后冰盖对水流约束增强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黄河河道自上而下近乎呈“几”字形,使其所跨纬度的幅度较大,由于南北河段有明显的气温差异,河水封冻和解冻的时间便有先后,便造成了凌汛。
黄河凌害的重灾区是宁蒙河段,历史上较大范围的凌害平均两年就有一次。防凌难在预报,水位和流凌密度是防凌工作中的重要敏感因素,需要重点监测。冰情巡测队就一路追随着流凌进行现场监测。
1月5日,6点刚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冰情巡测队的队员们就起床了。巡测队队长王亚飞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通过视频水位计APP远程查看河段冰凌和水位变化情况,研究判断凌情发展趋势,判断出封河上首和关键凌情的大致区间,然后规划两个巡测小组当日的巡测路线和重点位置。
天微微亮,两个巡测小组便展开了“追冰”行动。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巡测组到达黄河两岸。岸冰危险,巡测队员们身穿橘黄色救生衣,在银装素裹的大河两岸十分醒目。
“小黄人们”手持无人机遥控器,娴熟地操控着无人机,航拍凌情和封河情况。王亚飞盯着遥控器显示屏,仔细观察判断着无人机拍摄的冰情信息,一刻也不松懈。为防止仪器低温失灵,他们给无人机、对讲机、手机等每个仪器都作了特殊的保温措施。
与此同时,他们不停地在群里发布、上传各类冰情信息,互相交流研判。
冰凌巡测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直在路上”。凌流到哪里,河封到哪里,巡测队员们便追到哪里,测到哪里。
黄河凌汛期一般从11月中下旬开始流凌,12月上中旬封冻,翌年3月中下旬解冻开河,封冻天数一般100天左右,最长达150余天。巡测工作贯穿流凌到开河的整个时期,长达四五个月。
一旦遇到气温骤降、大风大雪、沙尘暴、极寒等极端天气,“追冰”不仅艰难还很危险,但此时冰水情要素快速发生变化,更需要加强巡测。“追冰”不怕远征难,越是风雪越向前。有时一夜能封冻超过100千米,巡测队员们便要追出100余千米。
但是他们的工作远远不只是追着冰跑。“追冰”结束后,他们每日要通过无人机航拍的视频和照片,研究判断出实时凌情发展和封河的准确位置,从地图上找到上首位置的地名和桩号,然后通报相关部门。经过多方会商研判,准确判定出封河位置、封河长度、流凌情况等,由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制作成每日冰情形势图,向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沿黄地方防凌部门上报实时准确的凌情信息。
一天的“追冰”之旅结束了。行车里程显示:361公里,这就是当天的巡测里程。他们回到市区后,并没有立即回家休息,而是围坐在一起,整理当天的巡测日志。日志中详细记录了当天的巡测过程、凌情信息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作为原始资料保留下来以供查证。这些珍贵的资料,是他们艰辛工作的最好见证。
巡测工作最开始全靠肉眼观测,如今插上了“翅膀”、安上了“眼睛”——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水位、雷达冰厚测量仪等新仪器与传统人员巡测相结合,开展“天空地水工”一体化冰情巡测。
宁蒙水文水资源局从2001年开始冰凌巡测工作,累计冰凌巡测2511天,行程54.6万千米,近十年应用无人机巡测1318架次,飞行3100千米。
迎风冒雪,披星戴月,“追冰人”就这样守护着黄河岁岁安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