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
“暖城东声”让基层思政有形、有感、有效
“今天亲眼看见了机器狗、AI机器人等,切实感受到祖国科技的强大,也对科技报国有了更深的理解。”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小学学生曹棣尊兴奋地说。
今年3月新学期刚开学,东胜区第一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博士课堂”开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马寅仲以蛋白质结构解析为切入点,用机器狗、AI机器人等科技元素,将生命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这种“科技+”思政课,正是东胜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
2025年伊始,东胜区以“暖城东声”全民思政课品牌为引领,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有温度的思政课”,通过多元场景、多维载体、多样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开学季的每个环节,为学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据记者了解,“暖城东声”是东胜区坚持构建“大格局”、守好“主阵地”、打造“新课堂”,创新打造的全民思政课品牌。该思政课品牌以舞台上的思政课、家门口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网络上的思政课四大系列活动为核心,聚焦学好创新理论、传好红色基因、讲好模范故事、用好时代教材、办好实践课堂、打造北疆文化“六大重点”,统筹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及网络“5+1领域”,根据各领域、各行业、各群体的不同需求,精准化、个性化、分众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全民参与、落地开花、浸润心灵。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热情,为我们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红色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市民刘伟说。
近日,东胜区首部大型原创思政话剧《风展红旗如画》上演。该剧以五星红旗设计者曾联松先生的一生为蓝本,通过生动的舞台表现和深情的剧情演绎,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心向党、胸怀祖国、热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和音乐剧紧凑连贯的剧情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现场气氛高涨。
观众赵琪琪表示,今后将把这份感动和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东胜区“暖城东声”舞台上的思政课将舞台艺术拓展延伸,通过“可听、可看、可唱、可演”的方式赋予思政课新的活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舞台表演和红色影片,创新打造“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全民音乐思政课。
依托乌兰牧骑、理论宣讲队伍和社会文艺团体,该区持续开展家门口的思政课,潜移默化地把党的百年奋斗故事讲好讲活,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东胜区每年举办乌兰牧骑送欢乐进基层、社区文艺汇演等特色文艺活动100余场,深入各镇、街道、社区、企业、学校,举办“春风化语——家门口的思政课”,通过朗诵、曲艺、小品、宣讲、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思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邀请文化名家、道德模范、行业榜样,每年分时分层分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宣讲活动440余场次,切实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博物馆、廉洁文化体验中心、烈士陵园等场馆,创新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升旗仪式里的思政课”等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
积极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在“大网络”中用情用力讲好思政课,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让思政课进公众号、进朋友圈,通过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美丽东胜”APP开设“文化中国行”“北疆文化”“暖城东声”等专栏,打造“东胜故事汇”“东胜时光记”视频号,录制“师说理论”微视频140期,创作拍摄《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烟火东胜》等思政微视频作品20余部,传播量达700万+,让思政工作“潮”起来,“火”起来。
“暖城东声”全民思政课品牌通过构建思政育人格局,成功打造出“有形、有感、有效”的教育模式。2024年,“暖城东声”全民思政课累计开展系列活动2000余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