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海河,微波荡漾,第十三届全运会即将在津门开始,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
上周末,6000多名演职员在“逐梦远航”主题的引领下进行了本届全运会开幕式彩排,一场节俭、精彩、有记忆点的文体展演很快就会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
记者为此采访了开闭幕式总导演孟可。
记者: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式万人瞩目,你只有100天准备时间。压力这么大,怎么承受?
孟可:压力也是动力,它可以促使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一旦全身心投入,它还会激发创作灵感,有助于更好地呈现全运会开幕式,所以压力很多时候是非常可贵的。
记者:准备全运会开幕式的时间难道不能从容一些?
孟可:之前,我们的第一套文体展演方案是按照开幕式在白天进行设计的。5月19日,开幕式确定在晚间进行,那天距十三运会开幕恰恰还有100天。
记者:从白天到晚间,开幕式文体展演的呈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怎样应对?
孟可:除了主题,原方案90%以上都要调整、修改,甚至颠覆,我和导演团队的成员必须面对这个事实,以“白+黑”“5+2”的工作模式,全力以赴投入文体展演的创作与编排,力争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记者:文体展演呈现方式的改变是否意味着开幕式预算大幅增加?
孟可:恰恰相反,开幕式的预算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大幅节省,至少在千万元以上。首先,我们筹备开幕式不能违背节俭的原则;其次,演职员从白天的26000人削减到晚间的6000多人,展演也由四幕减为三幕,人力及相关成本大幅降低;再次,对于声、光、电设备以及道具,我们采取“能租不做、能借不购”的原则,因此总体开支不增反降。
记者:演职员减少近77%,文体展演的效果是否会受影响?
孟可:精彩的演出并不是由人来简单堆砌的,呈现方式发生改变后,特别是声、光、电的引进,丰富了开幕式的表现手段,它不但可以弥补演职员数量的减少,还能提升演出品质。
记者:除了时间紧、任务重,还有哪些难题要面对?
孟可:天气,尤其是三伏天。这次文体展演招募了大量大学生和小学生,排练从6月5日开始,6月19日全面展开。之后,三伏天到来,我们每天只能利用早晨6点到9点半和晚间5点半到10点半这两个时段排练。另外,又赶上大学和小学期末考试,时间就显得更加紧迫。
记者:开幕式文体展演有哪些亮点?
孟可:本届全运会在天津举行,天津元素必不可少。我们熟知的歌曲《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就是在天津创作了这部作品;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是天津人,他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天津市地标性建设“天津眼”也将出现在展演中……
记者:群众比赛项目进入全运会充分展现了体育战线深化改革的成果,开幕式文体展演中是否有所体现?
孟可:文体展演的第二幕便以“健康中国”为主线,通过“太极神韵”“少年体育”“活力青春”“幸福生活”四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全民健身。之前,本届全运会组委会还征集了10000多张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照片,届时会通过特效手段呈现。
记者:圣火点燃方式历来受到关注,本届全运会如何点燃圣火?
孟可:这是秘密,谜底将在8月27日晚揭晓。目前可以透露的是,它也许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