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经济技术-正文
中交一航局李江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天津智造”助力港口建设(图)
//www.workercn.cn2014-09-25 14:58:12来源: 中工网——《天津工人报》
分享到: 更多

工作室成员进行创新研讨张世强 摄

  近日,在广东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港珠澳大桥工程施工现场,天气依旧闷热暴晒、台风随时可能来袭,天津港航安装工程公司职工却有条不紊,在作业船上操作着八锤联动装置,抓起约40米长、直径22米、500吨重的钢圆筒举重若轻,仿佛一只灵巧有力的手拿着筷子,仅二、三个小时就精准稳固地插入海水中。这一被称为钢圆筒及副格振沉工艺的发明,实现了大桥核心工程——东、西人工岛当年开工当年成岛,促进工程顺利进行。这一工法是李江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完成的,为国内独创,被同行誉为“天津智造”。

  该公司隶属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立足港口工程建设,以机电设备安装、钢结构制作、设备制造安装为主业。为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去年5月,公司成立了以港珠澳大桥项目部区域负责人、市劳模李江锋命名的“李江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经营重难点,通过开展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等活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参与港珠澳大桥这样世界级大型工程建设,我们不仅收获了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更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实现钢管桩制作自动化生产的信心。”走在机器隆隆的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室成员、公司总工王希祥介绍道。钢管桩制作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命脉”,从一块块厚钢板进厂到卷成钢管桩出厂需要16道工序,一条生产线60余人,但长期以来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如何改变呢?对此,工作室围绕最重要的内外纵和内外环焊接进行技术攻关。

  “这是我们发明的钢桩内环焊缝电动焊接装置,可灵活伸入钢桩内环进行焊接。”王工指着一个类似超大电钻样式的机械装置说道。外环焊缝电动可调式焊接装置有个外跨吊篮,人站在里面可迅速平稳地移动,调整简单、维护方便、经济耐用,可对直径0.8米~4米的钢桩连续焊接。生产线改进后,减少了约20人,工作效率提高了4~5倍。如今,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减轻约40%,他们不需技术多高只要责任心强,严格按工艺操作,就可确保焊接质量稳定可靠。

  工作室成员对目前的成绩并不满足:“钢管桩生产中搬运、气刨、组对等工序还以人工为主,未来我们希望通过集体智慧,在钢管桩工厂化加工中实现完全的机械化、自动化,让‘天津智造’更好地助力港口建设。”(本报记者 王洪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