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灵巧、可爱,6岁琵琶不期而遇,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她执着、坚持,9岁沉浸音乐书海,置身陶醉艺术殿堂。
她华丽、激情,24岁成为乐团首席,展现独有音乐魅力。
她简约、知性,26岁投身教育事业,探寻音乐教育本真。
她睿智、大气,29岁融合世界文化,异乡传播中国民乐。
她,是中央民族大学琵琶教师,青年琵琶演奏家,王婷。
让我们走近她,去感知她与琵琶之间内在的智慧。
记者:2011年,您辞去了东方演艺集团民乐团的工作,开始担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青年琵琶教师,令记者不禁疑问,从舞台到讲台,身份的转换出于您怎样的考虑?
王婷:虽然看似演奏与教学这两份职业相距甚远,其实对我而言,这正是我艺术成长道路上的自然延续。对于一名艺术研究者来说,教、学、研本来就是一脉相承,是一条前进道路上的不同阶段。通过在不同阶段所关注重点的异同,相互印证进而提高个人的艺术水平与成就。结合我自身的经历而言,担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民乐团琵琶首席,是全方位地呈现与展示我的演奏技艺,是我十几年刻苦努力学习阶段的体现,这也是一位艺术家成长中所必须经历且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而后,我个人的意愿更倾向于自身艺术的不断精进,而非在于乐团的职位和管理提升,所以放弃这个来之不易的职位,转而进入高校进行教学与研究,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我艺术道路第三阶段的研究和提升。
记者:民族音乐教师担负着传承民族音乐传统,培养学生民族音乐技能,以及提升学生音乐素质与素养的责任。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教师新的责任,作为青年民族器乐教师中的佼佼者,您认为当代教师又应当承担更多怎样的责任?
王婷:振兴民族在教育、振兴教育在教师。教师是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梦的先行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音乐教育的系统。然而,无论是我国高校,还是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都出现了一些比较严峻的问题。许多高校过于重视对民族音乐理论的教育,忽视了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实际演练。一些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不再热心,有的甚至改弦易辙。至于民族音乐活动与民族音乐普及工作就更很少有人过问了。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与干扰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这一代音乐人、器乐导师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从我做起、从我改起、从我完善,这份使命我们责无旁贷。我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唯有加大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把民族的优秀音乐精髓传承给下一代,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对于当下琵琶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应与时俱进,而学院派的教学方式有流水线生产的疑义。对此,您又是如何来看待?
王婷:音乐源自生活,特别是民乐,描写的就是人民群众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场景,我认为与其说“教学”,不如说其“交流”。注重演奏技巧教学的流水线生产,确实是一些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来越多音乐专科学校和著名学府,注重的已经是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表达,我们中央民族大学就非常注重对学生此这方面的培养,就在今年我们学校还要在全国首开《演奏技巧和舞台台风掌控》这么一门新创学科作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我也很荣幸的担任了这门课的首讲老师,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读懂音乐、投入音乐、表达音乐的能力。我觉得,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那么作为促进者,教师应该从过去的,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应该将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棒”。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实施把握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那就是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记者:当下民族音乐教育更多的仍是采用传统一对一单独授课、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您在教学中是否也是这样的形式?进而传统口传心授的方式是否仍适合现如今的教学模式?随着我们对西方音乐的了解加深,合奏、重奏,室内乐等集体课的形式逐渐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您对此是如何来看待?
王婷: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的是理论知识面对面、演奏技巧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民乐教学现在确实是吸收了许多国外音乐教学中的优秀理念,您说的合奏、重奏,室内乐等集体课都是很好的教学形式。而中国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我国数千年文化教育、音乐教育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负责任的说,既不会淘汰、也不会不适应当前教学模式,反而需要我们音乐教育人进一步领会实质、进一步发扬优势。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几种教学方式外,我相信,随着音乐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更多的教学方式也会慢慢融入当前的民乐教学中,无论是我们还是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会将彼此的方式作为互补互助,作为一种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形式创新,以便培养出更多音乐尖子和才子。同时,也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唱响中国、带向世界。
记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与不断的经验积累,您在琵琶演奏、教学等方面总结出了哪些自己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方法与理念呢?
王婷:在教学方面,首先我要感谢中央民族大学和我们音乐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他们给予了我许多关心和关怀,提供了大量的锻炼和实践机会,可以说我今年的一点点成绩,离不开他们的悉心教导和热心帮助。在整体教学上,我严格按照我国教育大纲和我校教学安排执行。在教学方式上,我觉得除了传统的教学技巧上,我在琵琶演奏和教学方面,自己独创了“先民后乐、五心五步”教学法。即“先用心阅读音乐背后故事、再用心描绘当时场景、接着用心演奏乐曲本身、然后用心评价表现水准、最后用心记录收获心得”。重点突出五个步奏环环相扣、用心体验和走好每一步,用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式,替代直接上手演奏、反复枯燥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个人认为,民乐是先民后乐,“民”指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写实,“乐”指的是用来表现这种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先读懂“民”就要用心,后提升“乐”需要总结。当然,任何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也希望广大音乐家前辈可以给予指点和帮助,使我不断提升自身演奏水平和教学能力,更好的培养出下一代民族器乐人才。
记者:在近些年的琵琶演奏、教育教学工作中,您始终以怎样的心去对待教学事业?是否因为一些挫折、失败因而产生过信念的动摇呢?
王婷:无论各个行业,经历挫折、失败一定会有,这本就是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事业成功的必经路。音乐,就一门执着的艺术、也一门执着的学问、更是一门执着的事业。千千万万的学子和我一样,一旦动摇,音乐的大门也随之向他们关闭。我是一名教师,说起这份动力,几个小时可能我都说不完。我就引用古典名著《管子˙权修》中讲到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我的坚持与执着,我的热情与信念,势必将为中国民乐发展复兴的道路贡献出应有的力量,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文/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