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董老师敬老院,董明(左)对一位老人进行心理辅导。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新华网武汉1月12日电(记者周瑜 廖君 施永南)一头干净柔顺的长发披肩,深蓝色大衣灰色毛衫黑色裤子搭配了一条珠光粉色的围巾,在武汉的深冬里保暖又增色,和其他80后的女孩同样靓丽。
不同的是,这个装扮简洁清新的姑娘需要一直坐在轮椅上。见到董明时,她正在武汉一家社区养老院里和一个性格孤僻、不爱跟人打交道的老人家谈心聊天,聊到最后,这个谁都不愿意搭理的老奶奶在她面前潸然落泪。
“还是董明有办法”,养老院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
各种媒体上,关于董明2008年以专业心理辅导志愿者身份参与汶川地震赈灾活动及灾后重建、成功唤醒2位植物人、使5位父母双亡的孩子开口说话、让40多位重度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的报道铺天盖地。
“你这个样子好像也需要别人照顾,怎么能去汶川抗震救灾?”记者忍不住吐出了疑问。
“你知道心理疏导最基本的原则和前提是什么吗?”董明反问了记者。
“是心理认同,是心理医生与被疏导者之间的信任机制。”地震发生后,董明先是把一万多元的治疗费捐了出去。当看到电视里播放急需专业的心理辅导志愿者的消息时,董明生出了前往重灾区一线做心理辅导的想法。
“在震区,很多以前生活优越、充满自信的健康人因为灾难一下子要终身与轮椅为伴,这种巨大的刺激是正常人很难体会的。和我相比,很多心理医生的理论水平和造诣更高,只是在劝导过程中,病人往往会生出你们 站着说话不腰疼 的心理抵触”。
在品尝痛苦与落差方面,董明的确更能走进这些灾民内心。
编辑: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