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非遗项目——面塑。 周斌 摄
1月21日一早,绵阳市民龙洪宇就跑到绵州大剧院排队购票。本周“绵州大舞台”要上演川剧《新辕门》,这让作为铁杆川剧迷的他坐不住了,“要早点来,不然10元钱的门票很快就买不到了。”龙洪宇说。
这个冬天,绵阳普通百姓走进剧场,欣赏本土文艺演出成为休闲新时尚。
2014年12月5日,绵阳正式启动“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活动,定期轮流举办歌舞、戏剧、音乐、综艺等专场演出,而票价仅为每张10元、20元,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以实惠的价格,经常性地欣赏到较高水平的文艺演出。
2013年初,绵阳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的发展定位,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坚定不移践行文化驱动之路,文化的驱动力量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力引导力。2014年8月,绵阳市出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这座文脉绵延千年、走出过诗仙李白的城市,这座以科技闻名的城市,正因文化而焕然一新。
文化惠民:服务遍布城乡 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月9日,站在一排新到的养殖书籍前,37岁的王昌秀感觉如同“走进了宝山”。在涪城区金峰镇莲花池村,王昌秀的养殖事业发展很快,秘诀就在于农家书屋里的专业书籍。现在,在养殖之余,她也会来翻翻小说,“农家书屋里藏着‘宝’,既能打发闲暇时光,还能长知识。”
为了满足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近年来,绵阳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在成功打造“城市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基础上,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城市为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点,绵阳建成277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121个标准化乡镇电影院,326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3347个农家书屋、429个职工书屋、521个社区书屋,建构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圈”,为百姓在家门口共享文化成果搭建了便利宽广的平台。
阵地建好,还要“转”起来。一个大舞台,承载着一种希望:盘活本土文艺资源,撬动绵阳文化消费,培养常态式文化演艺市场。这种将“文化惠民”与“本土文艺团队找市场”相结合,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统一。在绵阳,天青苑川剧团、爱乐合唱团、爱心天使艺术团、钧天古乐团等社会文艺团体,也积极参与到政府主办的送戏下乡,送文艺下乡,开展为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慰问演出等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也如火如荼,通过开设社区大舞台、乡村大舞台等100余个大型群众文化项目,绵阳实现了“季季有主题、月月有亮点、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文化气候。
文化产业:以创意的名义 将成为下一个支柱产业
1月19日,李白故居景区升为国家4A级景区,这条消息让江油市青莲镇一片欢腾。自2014年4月投资总额达30亿元的李白文化产业园一期启动以来,小镇已尝到文化旅游的甜头。
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4年底,利用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旧厂区工业遗址建设的绵阳126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正式开园。绵阳的126如同北京的798、成都的东郊记忆,已有“小雅书房”等来自北京、上海及川内的59家文化企业入驻。目前,绵阳已命名3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为推动小微文化企业做强,绵阳搭建发展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文化产业促进会,组织文化企业参展国内高水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实现抱团发展。此外,绵阳特色文化产业效益也逐渐彰显,培育古羌传奇等8个特色文化产品品牌。
如今的绵阳,以文化用品制造与文化休闲娱乐两大主导产业、创意设计和会展两大新兴产业、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培训两大支撑产业为主体的“2+2+2”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区效益凸显。
数据折射变化。2011年底,绵阳文化产业增加值31.94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为2.69%。到2014年底,绵阳已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594个,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到2015年,绵阳将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0亿元,到2020年,预期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基本建成西部文化强市。 文化繁荣:释放创造力 滋养精神家园
绵阳文脉绵延千年,文化已化入市民的血脉,滋养出蓬勃的创作热情。
从川调歌舞剧《红颜色·绿颜色》到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从小品《两个人的车站》、《大年三十》到《公仆兰辉》,从四川省戏剧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省文华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到全国群星奖、戏剧“小梅花奖”,再到全国戏剧文化奖……绵阳文艺创作精品迭出,高度不断刷新。
据统计,近5年来,绵阳已累计新排上演大幕戏110余台,小品、折子戏等860余个,组织舞台演出240余场次,广场文化艺术活动780余场次,送文化下乡活动1320余场次。其中,川剧《越王楼》、戏剧小品《称爹》、音乐小品剧《七彩云朵》、电视纪录片《坚守》、音乐作品《羌寨素描》、舞蹈《天路追梦》、《北川绣娘》等60余件本土原创优秀文艺作品相继荣获了全国和省级大奖。
为进一步激励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文艺创作,绵阳出台《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创作扶持管理办法》。2014年,绵阳成功承办了第四届中国诗歌节,通过70余项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近100万人次参与,与城市文化底蕴激荡,掀起了一场诗歌的盛会。去年底,绵阳市李白诗歌协会设立100万元资金的“李白诗歌奖”,将这座城市对诗歌的热情推向更高点。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如今的绵阳,李白文化、文昌洞经古乐、“两弹一星”科技文化、羌绣和大禹祭祀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长期在各大景区、公园、广场表演和展示,更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绵阳人,用他们的方式,丰富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文化与科技融合
绵阳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18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
绵州大舞台
绵阳启动“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活动,每周分别举行综艺、歌舞、戏曲、周末音乐会等类别的专场演出共4场。
《兰辉》
电影《兰辉》在兰辉因公殉职一周年之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并全国公映,当年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第四届中国诗歌节
是绵阳建市以来举办最高规格的文化艺术盛会,活动历时3个多月,期间举办的主题活动和节会活动达80多项,参与的诗歌爱好者和各界群众超过100万人次。(祖明远)绵阳文化:春雨滋养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