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随着X8044次中欧班列(汉堡-武汉)顺利到达武汉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已达到1万列。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
近年来,中国铁路总公司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充分发挥亚欧大陆铁路网络优势,不断扩大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有力促进了中国对外开放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
目前,中欧班列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并被喻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
规模数量快速增长
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行以来,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规模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从2011年开行17列,到2016年开行1702列,到2017年开行3673列,再到2018年上半年开行2490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其中,2017年,中欧班列实现井喷式增长,全年开行3673列,同比增长116%,超过2011~2016年前6年开行数量总和。2018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同比增长100%,返程班列比例稳步提升,已占去程班列69%。
同时,在开行范围上,中欧班列逐步实现了由国内48个城市开行,到达欧洲14个国家、40余个城市。
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也日益丰富。在去程组织上,目前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已从单一的IT产品,扩大到衣服鞋帽、汽车汽配、小商品、机械设备等品类;在返程组织上,已形成以汽配、机械设备、日用品、食品、木材为主的固定回程货源。
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有力促进了中欧之间经贸往来,而且极大丰富了沿线各国人民的消费生活。
创建机制完善体系
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国际铁路合作机制的创建、国内企业合作平台的搭建、运输保障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中欧班列得到快速发展。
2017年4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倡导和推动7国铁路部门签署《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2017年10月,在郑州成功举行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并取得重要成果,标志着第一个由中国铁路牵头创建的国际铁路合作机制正式建立,为中欧班列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2017年5月,倡议并协调7家主要班列平台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为中欧班列各参与方搭建了沟通交流、凝聚共识、深度融合、共商发展的合作平台。2017年12月,在重庆召开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就2018年开辟新的运输径路、宽轨段集并运输、完善境外还箱点、建立冷藏箱共享机制、推广班列全程保险、加强回程货源组织等方面工作达成重要共识。
在运能保障上,根据国内发运需求动态调整运行图,基本形成国内65条中欧班列线,统一从西中东三条通道出境与国外铁路顺畅衔接的格局。在运行时间上,通过优化国内运输组织、强化境外协调等工作,中欧班列中国国内段运行时间压缩近24小时,宽轨段运行时间最快压缩至135小时。
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如今中欧班列的通关便利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国家海关总署、原国家质检总局(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双方合作和信息交换;协调国家口岸办在《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将已开行或计划开行中欧班列的24个铁路车站纳入口岸发展序列。
协调原国家质检总局基于班列货场,建立特殊品类的国家指定口岸建设。目前已建成满洲里等汽车整车指定口岸,二连浩特等粮食指定口岸,重庆、成都等进口肉类指定口岸。
中欧班列的品牌效应正在不断扩大,该标识启用于2016年6月8日,集中购置涂打统一标识的中欧班列专用集装箱有5800只。在国内申请注册中欧班列品牌标识全部45个类别,向德国、波兰等7国申请注册相关10个类别,目前均已注册完毕。
据了解,中国铁路总公司对中欧班列全程安全管理做到制度性安排,从安全管理责任、承运源头把关、完善设施设备、建立境内外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等15个方面明确具体措施,统筹利用国内外、路内外既有和新增资源,切实做好中欧班列安全各环节卡控,确保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