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各级党员干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所作所为和人民群众所思所想能否深度融合,是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干部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端正思想、率先垂范、与民谈心、促进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四个“度”。
思想上把握“纯洁度”。基层干部工作在一线,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最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宗旨”意识强不强,工作作风实不实,思想动机纯不纯,工作方法对不对,直接影响到党、干群关系和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作为基层干部,要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省委要求,从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紧迫性;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高度充分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普惠性。
行动上把握“贴近度”。基层干部要深入生产一线,下到田间地头,来到村庄院落,贴近群众生产,走进群众生活,积极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在思想上,首先要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只有心中装有群众,才能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真心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在行动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运用干部知识储备优势,积极为群众生产生活建诤言献良策。对于新的生产实用技术,要通过自身学习掌握要点,然后深入田间地头示范指导;对于邻里纠纷,要坚持调查研究,弄清事情原委,辨明是非曲直,多听群众意见、寻求解决途径,不但要与群众“身近”, 更要“心近”。
方法上把握“灵活度”。我省是个多民族省份,各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规范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既要在政策上做到规范统一,又要在方法上做到灵活有效。要与民沟通“本地化”, 把握“灵活度”,用群众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情感”与群众交流,将党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用真挚的感情、生动的事例、通俗的语言沟通交流,结合具体工作的要求、时限、难点和群众的习俗、诉求、焦点,灵活选择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 “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出现。
成效上把握“满意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践的检验者。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是否到位,干部作风是否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是否改善,这些都取决于各级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能否得到真正落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工作上务实,生活上清廉才能使群众满意;只有政治立场坚定,生活艰苦朴素,办事公道正派,才能达到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提升素质形象、得到群众拥护的根本目的,共同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