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的思考
李川
//www.workercn.cn2016-09-01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有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服务民众,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应尽之责。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一是充分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重要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养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就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联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其传承广、受众多、影响深的优势,总结提炼出植根基层的方向、步骤和着力点,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二是努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内外兼修,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修身”是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总结、检验和深化、完善,就是要补足个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这既包括才,也包括德;既包括情绪与情感的控制,也包括理智与智慧的能力。讲究的是内外同步、德才兼修,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就要依循优秀传统文化德才兼修的双向价值修养路径,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寓教于乐,在传承文化艺术中传播核心价值观。借助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传统艺术形式,教育引导群众在习得技艺的同时,参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达到身心和谐、德艺双馨的境界。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应突出群众工作理念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就要牢固树立群众工作理念、采取群众工作方法,从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愿、所盼入手,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使核心价值观有效地、可持续地与群众工作相融合、与基层实际相结合。

  一是着眼于把握群众的认知水平,避免曲高和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因此要注重传播方式方法的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文艺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简单、更直观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在教育深化上,切勿自拉自唱、自说自话,应加强交流和互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比如可让群众代表围绕身边的好典型和好故事,结合所学所想现身说法,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在成果转化上,要积极引导群众从小处着眼、从小事践行、从小德起步,主动将学习成果转化到现实生产生活、日常人际交往中,做到能学会用、真学真用、活学活用,逐步提高群众运用核心价值观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着力于满足群众的普遍需求,解决民生实际。脱离群众需求谈核心价值观无异于纸上谈兵,不仅不能实现初衷,而且可能会因硬性粗暴的植入而伤害群众的感情,降低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依赖。要着眼于解决基层基础问题,在实现群众所需、所想、所愿、所盼中柔性植入,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定期和广泛开展进村入户调研,深入群众和基层听民声;要及时梳理民生难点、排查民生难题;要区别情况,分类化解,明确责任人,细化措施,确保基层难题、民生问题得以有效高效解决,科学合理地将“国富民强”“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要义与“精准扶贫”等基层工作相契合,与群众需求相承接。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应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是一切工作开展、推进、强化的有力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基层的先决条件。

  一是完善立体联动保障,增强统领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领导体系、社会参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整体联动的机制,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效。首先,强化领导责任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基层,目标在基层,责任在基层,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在主流价值观普及、培育和养成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各级领导的落实和推动责任,做到纵向引领、层层负责、逐步引导、全面普及。其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要充分注重发挥社会各级组织、各个层面资源的整体效用,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避免交叉或空白。再次,创新责任考核方式。针对不同单位,完善目标考核机制,为各级责任机关单位出必选题,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增加各单位部门的配合力度与紧迫感。

  二是建立实行社会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新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价值观念,其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激励性和约束力,但由于当前人们价值观多元化趋势凸显,只以道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难以保证多数人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共识,要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事迹、人物和集体给予奖励和宣扬,建立健全鼓励、支持、帮扶“道德模范”“好人”机制,使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要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批判,让负理念没有生存空间,让负能量没有传播渠道,让不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

  三是建成运行载体,提高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其本质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理念,要植根基层必须借助相应的载体。首先,要注重物化展示的生动性。物化展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基本面,能将抽象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示给普通群众,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标语覆盖、实物展览、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主动影响与被动接受的融合。其次,要加强专题教育的分类化。专题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经纬线,能将晦涩的理论各个击破传递给群众,并打通环节形成整体。可增加专题教育的模块与教育方式,实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群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区分,模块教育与常态教育相补充,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力度和程度。(作者系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