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和制度安排。加快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对于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河南发展新要求,主动调整办学功能格局。《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为此,河南职业教育要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等,认真分析与之相关的战略规划,明确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产业需求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通过政策、体制、管理、服务等创新,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布局。
促进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主动调整专业布局。要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按照“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的原则科学合理优化、设置专业,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相适应的专业布局。根据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学校要认真研究自身特点和优势,提出专业建设品牌化新标准,重点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优势专业、短线专业、特色专业。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和智慧服务技术两大领域组织专业群,形成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专业架构,着力形成一批重点发展的优势专业、“即插即用”的短线专业和重点培植的特色专业,并从实际出发研究老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新内涵、调整新定位、发挥新作用。
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品质职业素养,体现为对职业敬重专注、对技艺精益求精、对产品和服务力求完美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教育由“超额需求”转向“选择需求”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要以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为切入点,按照做强、做精、做优的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体系,实施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实岗培育计划。以“高、精、尖、缺”工种为重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学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性作用,把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列入职业院校各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接企业和行业规范,细化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教学质量标准,增强专业课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一是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标准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战略规划,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队伍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采取教师下企业实践、参加国内外培养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打造优秀教师队伍。二是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多渠道、多形式聘请企业专家、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国内外专家学者加盟执教,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等师资培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构建科学的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考评办法,实施符合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的职称评审制度。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纳入教师的工作职责,促进广大教师各施其能、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