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眼下,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是工会组织的重要政治任务。在此过程中,各级各地工会发挥了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和帮扶优势,精准聚焦,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做出了多项可操作、有特色的工作。如推进工会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子”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引进社会资源帮扶定点贫困县;强化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帮扶,在贫困地区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消费扶贫,向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推介扶贫产品;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工会组建和服务阵地建设,开展志愿助力脱贫攻坚等。这些大胆创新且卓有成效的工作举措,放大了工会的扶贫效应,巩固提升了整体的脱贫攻坚成果。
眼下,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复工复产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各地在保民生、稳增长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因此,下一阶段,各级各地工会的扶贫工作重心、方法、路径都要顺应当前的形势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打造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化解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疫情以来,制造业、线下服务业受到较大影响,针对因收入减少或失业而新增的贫困职工,各级工会需要及时调查、摸清情况。针对疫情可能造成的救助面扩大、救助对象脆弱性与返贫致贫风险增加等问题,要加大对困难职工群众的救助力度,尤其是因疫情无法及时返工的农民工的扶助和权益保障,及时推动完善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从根源上防止贫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代际转移、空间转移、形态转移的趋势发生。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相对贫困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加强,下一阶段应重点关注城市务工人员的相对贫困和精神贫困问题,从心理和行为机制上进行干预,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
二是多维度参与贫困治理,提升扶贫精准性。在目前城乡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较大缓解的基础上,要关注提高对贫困职工保障的底线,通过建立定期交流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对口帮扶机制,形成帮扶网络,多维度实施贫困治理。特殊贫困职工和相对贫困职工,将成为各级工会组织精准救助的对象。如易地扶贫搬迁是深度贫困地区百姓摆脱贫困的第一步,接下来如果他们无法顺利就业,没有可持续性收入来源,其抗风险能力就会进一步弱化,一旦遭遇疾病、自然灾害等就很可能会重返贫困。这些次生性贫困成为原发性贫困解决后衍生出的较具隐蔽性的新型贫困,可能出现“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现象。因此,各级工会组织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职工群众,把握新脱贫户的不稳定性,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如在安置点上为贫困职工群众提供生活救助、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助学帮扶等,帮助他们融入新生活,稳得住、能致富。
三是建立困难职工精准帮扶动态监测机制。针对在贫困线上下徘徊、变动的职工群体,当前不少地方工会已经建立了劳动关系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机制。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根据职工需求和就业偏好变化等趋势,主动调整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以各种行业特性为依托的工会服务体系,如困难职工动态帮扶监测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困难职工档案,按照“一户一档、动态管理”的工作原则,对困难职工致困原因及情形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调整,制定针对性强的解困工作措施,做好精准施策,防止已脱贫职工返贫。同时,要引导规范企业用工形式,结合当地区域和行业特色开展精准化、个性化的权益维护和会员服务,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困难职工帮扶标准。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