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中国英国史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于12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等50余家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学者们围绕“新视野下的英国文明史研究”这一主题,对自古至今各个时期英国文明史诸多问题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热烈研讨。
在西方世界,英国是最早告别传统社会而进入现代门槛的国家,它开启了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它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与思想观念随着“西力东渐”的浪潮对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曾经引领潮流的“英国样本”,而今逐渐褪去其艳丽的色彩,但作为大国崛起、衰落的典型,其成功的历史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仍旧是史学界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因此,我国英国史研究自20世纪初就开始萌芽,新中国成立后在以蒋孟引、王觉非等老一辈史学家的拓垒下渐成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则不断深化拓展,如今已是我国世界史学界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研究领域。
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宗教史、思想文化史、殖民史来解读英国不同时期的文明,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此次会议对这一解读更加深入、广泛,提出了许多值得审视的新问题和富有见解的新观点。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在《评“布莱尔执政”》的主题报告中分析了布莱尔执政时期英国工党的转变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对布莱尔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对当下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剖析。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概念的解读》从“革命”概念的缘起到建构,系统梳理了近代以来思想界、学术界对英国革命的不同认知,分析了这一概念为何随着英国国内政局的变动或被抛弃或被使用,认为“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概念作为描述17世纪大的社会变动还是适宜的。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的《悲情与愿景的双重变奏》从13、14世纪的“政治文学”文本入手,诠释了世俗贵族既反对暴君又期盼明君的复杂心态,并对“辉格解释模式”予以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徐浩教授的《告别糊口经济》则以新的视角探讨了中世纪欧洲食品的供求关系。
另一方面,对语言史、情感史、环境史、社会史等新领域的考察也构成了此次会议的另一个热点。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的《由查尔斯·狄更斯的<鲑鱼>一文引发的思考》,考察了狄更斯所生活的时代英伦大地发生的鲑鱼物种濒临灭绝的现象,阐释了人们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基本认识,体现出以小见大的学术理路。北京大学黄春高教授的《“同意原则”背后》则从《帕斯顿书信集》中揭示了中世纪晚期英国社会的婚姻与爱情的实际状态。此外,一些论文还涉及英国近现代的园林景观、田园城市学说、运河及海运、英国“脱欧”中的“反智现象”、英语官方化及其传播、英国和美国在废奴运动中的合作与分歧、英国殖民主义以及文献学、方志学等以往学者不太关注的问题。
总之,此次会议凸显了英国文明史研究的新视野,涵盖了其所设定的“传统与变革”“经验与反思”“碰撞与交流”三大领域,并且覆盖了英国历史上的器物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充分展示了我国英国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东西方海洋贸易文化交流之路 | 2014-03-11 |
中英基建合作潜力巨大 | 2014-03-11 |
盛大皇家礼仪背后的英国对华新思维 | 2014-03-11 |
英国以开放的市场欢迎中国 | 2014-03-11 |
国家公祭,凝聚起世界共识 | 2014-03-11 |
转向中国,英国外交政策重要转变 | 2014-03-11 |
什么在改变未来战争游戏规则 | 2014-03-11 |
本土口述史学发展的美国镜鉴 | 2014-03-11 |
二战时期上海各界如何救助中外难民 | 2014-03-11 |
九月智库大事记 | 2014-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