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学者专栏-正文
余敏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余敏江
//www.workercn.cn2018-04-2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既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又是贯穿于报告的主线。在3万多字的报告中,“发展”一词共出现了232次,高居第一位。由此可以认为,“发展”理应被视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关键词。鉴于发展有公平正义的发展和非公平正义的发展之分,因而为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发展这一价值取向。

  一、公平正义的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公平正义的发展必须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这个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从发展的目的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才是公平正义的发展。这一取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不仅表现为“人民”一词在报告中共出现了203次,还体现在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加以阐述。习近平同志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唯物史观昭示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宣言》设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质属性始终如一的坚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可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将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身的根本宗旨,作为区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尺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系统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动力问题。从发展的目的看,公平正义的发展必然是为了人民的发展,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发展的动力看,公平正义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始终相信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广泛地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公平正义的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

  公平正义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了发展的主客体辩证关系,既突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又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因而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低级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发展动能日渐减弱,以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日渐式微,以土地、资源环境、低廉劳动力为支撑的发展方式日渐衰竭。针对这一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将创新视为引领发展的新引擎和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的提出,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现阶段发展问题的正确认识。人类发展历史表明,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就是创新。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强国。创新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既是质量效益型的发展,又是具有内在动力的发展,因而是公平正义的发展。

  非平衡、不协同、不全面的发展必然有违公平正义的原则。协调发展理念就是通过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来减少差距、补齐短板,努力实现区域间、城乡间、不同建设领域间的协同发展、平衡发展、全面发展。为了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动态平衡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高度入手,对东中西、南北方进行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既坚持东部优先发展战略,又大力推进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既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又着力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扎扎实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了解决因城乡二元结构和优先发展城市等原因造成的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重大举措。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求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野蛮式的发展方式,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色发展理念着眼于形成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新要求,让中国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而具有代际公平正义的根本属性。

  开放发展是在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已经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惟有把本国发展置于全球的空间来布局,才能为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人力、物力、资金、市场和技术支持,才能在发挥比较优势和规避比较劣势中赢得更高质量的发展。正是认识到开放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等诸多可操作的重大举措。

  如果说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更多地指向了如何发展的问题,那么共享发展则主要回答了“为了谁的发展”的问题。共享发展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理念实际蕴含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蕴含在从“小我”迈向“我们”的伦理追求中。正如马克思所说,“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等七大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而务实的战略措施,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三、公平正义的发展必然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中确定的这一发展目标是明确的、坚定的,也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的,是具有科学性的行动纲领,但在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困难与挑战。因此,将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方案在目标设立中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无疑是一个相对理想的选项。而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则意味着向目标的一步步逼近和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报告紧紧围绕发展中的这些重大问题、突出问题构想解决的方案,充分体现了着眼于目标的问题导向。

  建基于问题意识之上的问题导向是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离开了问题意识和具体问题来空谈目标,目标就容易成为沙滩中的楼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对我国未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国民健康、扶贫脱困攻坚等,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既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相应的问题指向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从而实现了目标导向的科学性与问题导向的现实性之内在统一,因而在本质层面彰显了发展的公平正义。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