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让他走到台前
1981年,陈铎在单位担任业务秘书,有一天,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的编导找到他,要他约两个人去试音,为《丝绸之路》解说。聊着聊着,编导突然问陈铎:“你解说过吗?”陈铎和同事们那时负责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的制作,平时大家都在一个大院进进出出的。那个编导有时看见陈铎拿着录音机采访,有时看见他拿着照相机在一些场合拍照,还看见他画布景、调灯光,负责广播剧场的灯光改造,他还参与室内的电视节目,又是表演又是制作……人家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最后那个编导说:“陈铎,干脆你来解说算了。”
过去,陈铎做广播人们只闻其声,做其他工作又都是躲在幕后,从《话说长江》开始,陈铎露脸了,走到了台前。在《话说长江》中,陈铎本色出场,不加任何修饰,以自己的学识、真诚和平易打动了千百万观众。那飘逸的鬈发、温和的笑容更成了他的招牌,甚至他的一副眼镜都能引起观众的议论。自此,有别于传统播音员形象的学者型主持人开始不断出现。他和虹云还开创了双人主持的崭新风格。《话说长江》算是一个开端,慢慢地,观众接受并喜欢起这种形式。陈铎也和虹云一起成为当时非常火的电视明星。
说起主持,陈铎深有感触地说:“我想象着和观众朋友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搂着观众的肩膀来介绍,而不是像教师那样说,你知道吗?你去过吗?过去的纪录片,无论观众听不听,都要宣告,是在教育你。而在《话说长江》中,我把自己的位置调低了,这样做也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才会有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感觉。”此后,陈铎又主持了《话说运河》等大型纪录片,他的电视解说风格日臻成熟。
转化为一种触动人内心的力量
在《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之后,陈铎有更多机会干他的老本行——表演和朗诵,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
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语焉不详的华丽,更没有一惊一乍的忽悠,依然是和观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依然是他过去在台上的那种朗诵风格,一个拖长的尾音“书是读不尽的——”,“哦,对了,再提醒一句:不管您是什么年龄,书,是读不尽的哟——”无工自巧,细润含情,妥帖蕴藉,绵柔悠长。陈铎的朗诵,就像一壶度数不高但回味无穷的老酒,又似一曲自出机杼、老调新弹的岁月慢歌。
有一年,他参加一个联欢会,在座的都是各方面的老同志,当时文艺界的大腕都表演了节目,相声、歌曲、舞蹈、杂技,丰富多彩,而他的一首诗朗诵,更让老同志们听得如醉如痴,朗诵的间歇停顿处,全场似乎掉根针都能听得见,可见朗诵的力量和魅力。
陈铎说,朗诵是可以直接走进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艺术形式。“朗诵也好,朗读也罢,都是把白纸黑字转化为一种触动人内心的力量,同时朗读又可以传递情感、传播思想、传承文明。朗诵艺术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社会文明的畅想。总之,要用朗诵的形式去表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