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强(1931—2020),我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祖籍广东揭阳,1956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本科学习,1964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江西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75年调回南开大学学报和中文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任唐代文学学会、李白学会、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中国明代文学学会顾问,《文学遗产》杂志编委等。他开创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方向,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二届思勉原创奖。他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明代文学思想史》,堪称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经典之作;《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明代后期士人心态》《读文心雕龙手记》《李杜论略》《唐诗小史》《因缘居别集》,亦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精品。其学术著作被编为十卷本《罗宗强文集》,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于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又分别获南开大学特别贡献奖、南开大学最高学术研究成就奖。
罗宗强画作《写李义山诗意图》
甘 泉
1931年2月,罗宗强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榕城镇,少年时期曾入画家陈文希和黄独峰在榕城开办的国画研习班,接受最初的审美教育。念初中时,又得到郭笃士先生的文学启蒙。郭先生让他背诵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唐诗三百首》,引导他阅读胡风的《论民族形式问题》。少年的罗宗强不仅领会到文学之美,还知道这“美”里蕴含着许多思想理论问题。
1951年秋,宗强先生考入当时的南方大学国文系,不久便被派往湛江做城市工作。1953年春被调到海南岛,在一个橡胶种植场里做计划统计工作。
然而,工作的不断变换和辗转迁徙,并未改变宗强先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向往。1956年秋,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他考进南开大学中文系。
在南开园,宗强先生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读就是8年。从先秦典籍到近现代文学著作,凡是图书馆里有的,他都找来读,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卡片,打下了坚实广博的学问根底。
南开求学期间,有两位老师对宗强先生影响最大。一位是南开大学中文系原主任李何林先生。课堂上,李何林先生一字一句地讲授鲁迅的《野草》,并一一指出类似的句子和思想还出现在鲁迅的哪些篇目中。李何林先生对《鲁迅全集》的烂熟程度令人惊讶,他那种正直人格和严谨学风,对宗强先生日后的学术养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再一位是王达津先生,他教导学生做学问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广泛阅读原著,写文章不能引二手材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一点让宗强先生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受益匪浅。
1964年,宗强先生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任教。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他带去的大量书籍在“文革”中被抄走,只留下一部《鲁迅全集》。那段时间,宗强先生除了劳动和思想改造外,便是反复读《鲁迅全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那时,宗强先生常在江西赣南的群山中跋涉,在只有五六个小学生的山村学校里听老师教孩子们学拼音。他想不明白,这与他所学的研究生专业有什么联系。不过那茂密山林,那空山秋夜,那贫穷人民,让他难以忘怀。生生不息的生命,无处不在,这种精神是支撑他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甘泉”。
1975年,在江西赣南生活处境艰难异常之时,宗强先生意外收到调往南开大学工作的通知,原来是同窗好友看他日子过得艰难,征得学校同意,想办法将他调回母校。二入南开,再次走进熟悉的南开园,漫步在开阔的大中路上,宗强先生隐约预感到人生将出现重大转机。真是南开,南开,越难越开!对困难时刻给予帮助的好友和母校,他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奋 斗
重返南开,宗强先生先在南开学报工作,然后到中文系任教,他这时已经人过中年。
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宗强先生加倍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时机,往往是白天上班和上课,晚上先料理家务,九点以后才能坐下来进行研究和写作,直到凌晨二三点,稍微躺一会儿,清晨六点左右又得起床,每天只睡4个小时。
就这样,仅用一年时间,宗强先生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李杜论略》,198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杜论略》对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的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做了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和批评。
在写作《李杜论略》的同时,宗强先生开始了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与思考,尝试运用中国文学思想研究的新方法,探索学科发展新方向。他先从古代文论入手,选定气、风骨、兴寄、意境、神韵、神形、格调等十多个范畴,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可是,正当他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力求从中找出演变线索,以考察它们各自的理论内涵和特征时,却遇到了困难。因为每个文论范畴的提出和演变,都有当时文学创作的实际和文学思潮为背景,离开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理论范畴或术语便成了含义不明的只言片语。如果不弄清楚古人的这些只言片语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仅凭现代文艺理论的框架把它们归纳到一起,实际上就是拿古代的文学批评材料为现代文学理论作注解。这是一种浮躁的学风,即使把文章或著作写出来,也不会有太大价值。
宗强先生决心放弃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传统研究方法,转而进行更贴近文学创作实际、更能反映特定时期文学批评历史原貌的文学思想史研究。他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是从隋唐五代开始的,这是一个文学创作高度繁荣、文学思想十分丰富、成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相对较为薄弱的时期。
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宗强先生认为必须从当时文学创作倾向的变化来考察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相印证,这是他在读唐代历史资料的同时,读遍所有能够看到的唐人文集后形成的看法。
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宗强先生还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首先,文学思想的发展是通过逐渐的、漫长的演变完成的。一种文学思想潮流的出现,它的萌芽,在上一个文学思潮里,而它的余波,则存留在下一个文学思潮中,其间常常有一个过渡期。其次,文学思潮的演变与政局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国古代的士人作家,他们的出世和入世,与政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文学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政局变化的影响。最后,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和文学创作实际并不都是一致的。一些体系庞大严密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较为系统的诗论,对当时诗歌创作潮流的走向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倒是一些近乎口号的主张,在文学思潮的演变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
1986年,《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南开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学思想史学科研究体系的成立。宗强先生认为,文学思想研究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准确描述出特定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原貌。完全还原历史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有可能,这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耐心,对史料做全面认真的清理。除史书、子书、经注外,还需按时间顺序一部一部地读别集,通过资料的全面阅读,形成自己的印象并加以总结,决不相信他人感觉,也不相信二手资料。只有在尽量描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之后,才有可能对文学思想的是非曲直做出较为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