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

中共广东省委
2020-06-17 08:36:35  来源:《求是》2020年第12期

  卢永根一生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他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后,也始终坚持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在教工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在他患病住院后,因无法正常参加支部活动,他主动向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提出,希望学院考虑成立临时党支部。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讨论,决定成立“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支部成员由卢永根及其夫人、学院党委书记等6人组成。支部结合实际,每月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交纳党费,支部成员一起学习相关文件材料,始终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联系。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卢永根不顾虚弱的身体,坚持全程听完大会报告,并参与了随后的学习和讨论,“总书记的报告让我这个老党员热血沸腾,备受鼓舞”。

  卢永根一直把农民的温饱放在心上,赤脚耕耘大地,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图为2000年,卢永根在水稻试验地指导博士研究生。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重病在床时,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说:“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卢永根依然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他去世后,夫人徐雪宾将用信封装好的一万元钱交给学校党委,这是卢永根生前嘱托转交的特殊党费,“在他看来,所有取得的成就和荣誉,都是党培养的结果。这是他对党的一点心意,以感谢党和组织对他的关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从1949年在香港加入中共地下党到2019年去世,卢永根入党整整70年。70年来,他身体力行,坚定永不褪色的信仰,用一辈子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入党初心。

  把根扎在泥土里的农学院士

  卢永根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他一直把农民的温饱放在心上,如何保护好稻种资源并用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是他毕生科研的命题。

  他曾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国,走遍一切可能有野生稻生长的地方。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学校保存下了丁颖院士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他对水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50年代,广东省率先育成并推广了“矮脚南特”等一批矮秆优良水稻品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有了突破性的飞跃。但在随后的培育中,由于“矮氏家族”成员太少,矮生性基因来源非常狭窄,十分不利于良种的优化。弄清矮源的遗传方式和扩大矮源遗传基础,成为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976年至1978年间,卢永根对我国早籼稻的4个著名矮源做了系统的遗传分析和评估,根据矮生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的籼稻矮源划分为2类4群,为我国更有效地利用水稻矮源和人工创造新矮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8年,在水稻光温生态试验数据基础上,卢永根主持完成《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卢永根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特别是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创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杂交水稻问世以后,由于生产中大量使用有限的不育胞质源的雄性不育系,使不育性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有导致遗传脆弱的危险。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卢永根带领的团队对我国3种不同胞质来源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基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培育出“珍汕97A”等基因恢复系,被作物遗传学界认为是研究胞质雄性不育性分子基础的理想材料,并被国内外学者所采用。他还带领研究团队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卢永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不赶浪头、不随风倒,有三分事实作三分结论。”卢永根对待科研非常严谨,坚持实事求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地考察。

  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难,要么在山区,要么在荒芜的沼泽地。即便年过古稀,卢永根还是经常跋山涉水,不辞劳苦,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有一次,听说在广东佛冈县的一处山顶上长有野生稻。他不顾年迈,带着学生去寻找。山路崎岖陡峭、木石穿道,一路辛苦异常。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大家都累坏了,学生们想让他先歇一歇,他却坚定地说:“找!赶紧找!”亲眼看到野生稻的生长环境,采到了宝贵的野生稻,疲惫至极的卢永根异常激动,他俯下身子紧紧握着稻穗对学生们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卢永根的毕生追求,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在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勤奋耕耘的校长

  1983年,卢永根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开始了12年的校长生涯,为学校各项事业起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卢永根求贤若渴,上任校长后四处罗致人才。他1984年赴美访问,在康奈尔大学与当时在美国求学的温思美相遇,之后经常给他写信,讲述国家的发展和学校的规划,用一颗坦诚的心把温思美“挖”了回来。如今,温思美已经成为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

  1987年前后,华南农业大学面临人才断层的困局。为给有能力有作为的年轻人拓展发展空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卢永根以改革的勇气,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他仔细阅读每一位参与职称评定的老师的档案,通过谈话考察他们的品质,并召开述职会,组织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同时寄到校外进行专家评审。最终,3人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5人从教员或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年龄最小的当时才29岁。如今,这8位当年晋升的年轻学者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除了煞费心思招贤纳士,在举荐英才方面,卢永根也不怕得罪人。评选珠江学者时,部分专家认为一位年轻学者回国不久,对其参选有异议。“学成归国,已是爱国表现,哪能以回国时间长短论成败?”卢永根力排众议。事实证明他未看错人,这位年轻人很快成长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参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等重大项目,为国内农业发展作出诸多贡献。

  卢永根还在生活上关爱和支持人才,给予很多学生资助。有一位学生当年有机会到香港大学进修,但由于经济困难而顾虑重重,卢永根主动借给他1500元钱,还把自己的两个行李箱、一套新西服送给他,鼓励他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当时普通人月薪才几十元,1500元是一笔巨款,他的举动令这位学生感动不已。

  在卢永根担任校长的12年间,学校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教师出国攻读学位、开展合作科研等。为了尽可能使派出的留学人员学成后按时回国服务,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争取和说服工作。对即将出国学习的每一位教师,他都会找他们谈话,还经常亲自给在国外的教师们写信,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情况,对每一位留学人员的来信亲自回复。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水稻育种专家选择学成回来报效祖国。

  鞠躬尽瘁农业事,死而后已稻花香。卢永根在高等农业教育第一线勤奋耕耘、立德树人,为国家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带出了一大批现代农业人才。如今,那些当年受到卢永根关爱和提携的青年才俊,已经纷纷成长为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

  捐出880余万元毕生积蓄的“布衣”

  卢永根一生不求名利,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多年来,他坚持给希望工程、灾区捐款。2015年,他说服哥哥将两间兄弟共有的商铺捐给了广州市花都区罗洞小学。2017年3月,他和夫人徐雪宾将毕生积蓄880余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及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学校邀请国内外农业领域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这是当时华南农业大学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卢永根也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国人物”。

  在卢永根夫妇慷慨捐赠的背后,却是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2003年,卢永根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野生稻大会,会后要继续去沈阳出差,已经73岁高龄的他不顾劳累,选择坐晚上的火车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又从北京马不停蹄地乘飞机到沈阳。他笑着跟别人解释,这样既节省住宿费,又节约时间。虽然是院士且年事已高,但他坚决不同意学校为他安排专车。在入院治疗前,他经常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步行出门,一旦遇上大雨,就挽起裤腿,蹚着雨水回家。他还在办公室自备邮票,邮寄私人信件时绝不花费公家一分一毫……从一线岗位退下来后,他一直坚持做科研,几乎每天都是最早来到办公室,做研究、回邮件,到了中午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饭堂排队打饭。他吃得很节俭,一荤一素二两米饭,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看到有学生浪费饭菜,他总是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他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布衣院士”。

  卢永根一生初心不改,在生活中始终保持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图为2017年3月21日,卢永根、徐雪宾夫妇二人签字捐赠880余万元。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农学院原党委书记张展基至今还记得,一天下午,他打着雨伞走出校门,突然看到时任校长卢永根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皮鞋冒着大雨往学校跑。当时他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当天卢永根去省里开会,会后坐公交回到学校时下雨了,但这双皮鞋是出国或在特殊场合时才穿的,卢永根担心皮鞋沾水容易坏,所以拎着鞋在大雨里赤脚奔跑。

  患病期间,卢永根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将此看作最后的科普工作,也是他作为一名彻底唯物主义者的最后坚守。

  在卢永根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这是卢永根一生的写照。他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农业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体现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的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

  虽然卢永根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将不断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

1 2 共2页

编辑: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