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陶西平:坚守教育初心

顾明远 刘华蓉
2020-06-20 13:36:22  来源:光明日报

  学人小传

  陶西平(1935—2020)湖南益阳人,1955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86年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1989年担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兼教育局长,1993年起担任北京市第十届、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先后担任八届、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首任会长,国家总督学顾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荣誉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主编《教育评价辞典》《启动学校内部活力的理论与实践》《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丛书》等书,著有《让失败率为零:教育整体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一路走来——陶西平教育漫笔》《追梦人——陶西平教育漫笔》《沉浸于求索之中》《大家不同 大家都好》《在反思中创新》《涌动的潮流》《为生命而为》等书。

  2020年5月19日6时57分,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在北京去世。他的离去,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损失,教育界从此失去了一位既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又有睿智理性思维,既有深厚学养又有高尚人格的教育家。

  陶西平的一生,是不断追求教育理想、探寻教育真谛的一生,是为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实践、改革创新的一生。自1955年从事教育工作到去世前夕,陶西平一直活跃在教育舞台上,他丰富的教育经验、宽阔的教育视野、敏锐的教育洞察力、高超的大局驾驭力和深刻的教育思想,通过其活跃的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领导者

  陶西平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领导者。他祖籍湖南益阳,1947年随家从南京迁往北京,先后就读于志成中学(即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后又考入北京四中。中学时期,陶西平就担任过学生会主席,表现出优秀的组织和领导能力。1954年,他以华北五省一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他将自己优秀的成绩归功于在中学遇到了名师,认为老师对学生的人生影响巨大。

  进大学不久,因为生病,陶西平不得不中止学业。1955年,病愈后的陶西平成为北京第九中学教师。这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起点。他立志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但在接下来的政治风潮中,陶西平受到冲击,先被发配到农村种地,1960年开始又先后被调到岳各庄中心小学、小屯中学两所农村学校任教。因为学校缺老师,陶西平教过语文、数学、历史、地理,也教过英语、俄语。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回城。

  尽管经历了人生挫折,但陶西平始终没有丧失理想,他常引用一句自己最喜爱的诗歌:穿过漫长的岁月,我回来了,还是那颗头颅,还是那颗心……他说:失败是财富,我之所以没有倒下,是因为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

  “同心同德、兢兢业业、求实创新。”直到今天,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十二中)全体师生都要同呼这句校训。这个校训是陶西平20世纪80年代担任十二中校长时提出来的,一直沿用至今(在小屯中学任教的陶西平被当时的十二中校长李英威看中,调到十二中,并在1983年被任命为该校校长)。

  在校长之任,陶西平真抓实干,提倡改革,敢为天下先,把十二中变成了“教育界的小岗村”。自此,倡导改革和创新成为陶西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陶西平在十二中努力恢复教育秩序,狠抓教育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专门研究,借助系统论理论分析学校内部管理诸因素,提出以整体优化的思想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三位一体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推行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相协调的学校管理改革。

  陶西平在十二中推出一系列首创性举措:建立北京最早的金帆民乐团,在全国率先建立心理教研室,开设形体课、心理课和综合实验课……为解决办学经费困难,他走出去找市场,承接到香港一家企业西洋参的加工订单,将十二中的“全国第一所校办工厂”发展成“全国效益最好的校办工厂”。

  十二中的改革成果受到广大师生、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均在头版做了详尽报道,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央和地方其他多家媒体也对十二中的改革给予很高评价。由于改革成果突出,1985年,陶西平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被北京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今天,纵观陶西平的一生,开放开明、坚持改革、敢于创新,一直是他作为教育领导者的鲜明特点。他当年所倡导的整体优化、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教职工聘任制,为后来众多学校的改革实践提供了范例,其思想至今不过时;他倡导创建的金帆艺术团,后来在北京更多的中小学相继建立起来,至今活跃在校园,甚至走上了国际舞台。

  1986年,陶西平被提拔为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向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继续强调以整体优化的思想指导改革。在他的推动下,北京市分期分批,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先后出台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以及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和教职工聘任制条例等。这些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很好的成效。随之,北京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在全市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

  今天,纵观陶西平的一生,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理实结合,是他作为教育领导者的又一鲜明特点。在陶西平的带领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市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多次召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

  陶西平不仅是一位实干家,还是一个善于理性思考、勤于总结反思的教育管理者,他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写下来,分别主编出版了《启动学校内部活力的理论与实践》(1990年)、《实用中小学校长工作方法大典》(1993年)等,并发表多篇文章谈管理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如先后在《求是》《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启动教育内部活力》《认真试点 积极推进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关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建立学校内部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等。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是陶西平主政时期北京教育的又一创举,它对推动全国教育评价的改革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陶西平认为,评价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从1986年开始,陶西平主持推动北京市教科所率先将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引入我国,借鉴国外理论,开展评价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北京市先试点再全面推广。

  1987年,北京市召开各区县主管教育区县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科研人员参加的北京市第一次、也是全国第一次区域教育评价工作会议。1988年6月,北京市教育局公布试行《北京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行意见》,各区县相继制定了区县评价方案和意见;市教育局相继制定了幼儿园、职业高中、师范学校、特教学校等评价方案。

  根据这些评价方案,北京建立了各区县和学校自我评价、行政部门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在抓办学规范、促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在北京市改革实践的基础上,1990年,中国教育学会专门成立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陶西平担任第一任理事长,并连任15年。他所主编的《教育评价词典》、撰写的有关教育评价的系列文章,至今仍是教育评价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

  陶西平领导创造的北京市教育改革经验,努力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实践经验,引起国务院领导和原国家教委领导的重视。北京经验在全国推广,对全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教职工聘任制、评价改革等至今仍是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今天,纵观陶西平的一生,既善于把握整体,又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突破,是他作为一名教育领导者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抓学校管理改革、抓评价指挥棒,展现出陶西平对那一历史时期教育主要矛盾的把握能力,也展现出其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以及能攻克重大难题的领导智慧和领导能力。

  早在1987年,陶西平就支持创办了当时全国第一本专门为中小学管理干部服务的杂志,并担任首任主编和编委会主任,这就是《中小学管理》。他一直坚持为这本杂志撰写文章,发表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观点,直到去世前半年才因病不得不停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7年到2019年的124篇文章。

  陶西平既是坚持立足实践的教育领导者,也是坚持不断思考、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教育领导者。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写道: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西平正是陶行知先生说的这样的一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的,是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