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法宝

——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

张树军 韦国峰
2020-11-05 09:58:3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日前,围绕“我国为什么高度重视五年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统筹融合”等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

  记者:我们党历来重视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党的领导是规划顺利实施的坚强保障。党的领导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上体现在哪些方面?

  辛鸣:通过制定计划、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制定和执行13个五年规划(计划),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宏伟蓝图的设计者、引领者、推动者,中国已执行、正执行和将执行的宏伟蓝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在制定计划、规划上,党的领导绝不是一句抽象的说辞,而是极为全面具体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引领方向、汇聚民智、遵循规律、推动执行。

  一是引领方向。大国发展一定要有方向,方向错误就会南辕北辙。中国为什么70多年能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并不断创造奇迹,就在于能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方向。进行“一五”计划制定时,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强调这个计划要完成的任务,是把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打扎实,当时通过156个大项目把“一五”计划实施起来。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规划,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类社会走到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实现现代化,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不能走、也走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通过“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该有的方向和路径。

  二是汇聚民智。党领导制定规划,决不是关起门来自己干,而是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干。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及其建议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从今年3月起,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到全国各地调研,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个省;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并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征求意见,形成了1000多条意见建议。什么是好的领导力?能充分反映民意、广泛吸收民智、充分激发民力的行为就是最有成效、最高水平的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制定规划中充分彰显出领导国家、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与领导绩效,使得规划制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

  三是遵循规律。制定规划不能想当然,不仅要体现想做什么,还要考虑能做什么。这就一定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办事情。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提出一个重要战略判断和重要战略要求,就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有底气!这底气就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到今年年底,可以稳妥地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1万美元,能够达到或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这两者的绝对规模都是世界最大,加上居民消费开始大幅度优化升级,已经形成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当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时,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样一个科学判断,来自党中央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来自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自觉遵循。

  四是推动执行。一个好的规划出来,一定要体现在实践中。党已经领导人民制定并成功执行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形成了一套推动计划、规划实施执行的有效方式:通过中央全会为制定规划提出建议、指明方向,再通过全国两会,正式审议通过国家规划,接着各部门各地区把具体规划实施方案拿出来,然后执行实施。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来推动规划实施,让宏伟蓝图变成现实。比如,“十三五”规划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5年要实现5500多万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这一指标实现后,不仅意味着“十三五”规划圆满完成,更意味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块短板彻底补齐。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记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为何仍然重视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二者之间如何实现有机融合?

  辛鸣:今天的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它与制定规划推动发展并不矛盾。大国发展不能盲目前行,必须得有目标、有方向,这个目标方向就是通过制定规划来有步骤有计划一以贯之地做下去。我国制定的规划绝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事无巨细的计划书、任务书,而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前提下,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科学安排。我国有规划、有目标,但是这个规划、目标不是用计划的方式去实现,而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充分释放市场经济活力。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规划比没有规划好?人类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证明,市场经济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也会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混乱状况,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代价。如何把这一代价降到最小,需要有为的政府,需要通过科学规划,让市场经济的活力有序发挥。中国社会计划、规划制定的历史,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我国前十个五年称为计划,从“十一五”开始称为规划。为什么从计划改为规划,就是反映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制定规划的时候,思路上也越来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市场经济要求。比如,在“八五”之前的各个计划制定中,因为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对未来五年具体要生产多少产品、由哪些工厂生产、什么时间生产,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而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起来,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内容开始逐渐转变,规划越来越侧重于宏观调控、大方向、大战略、大目标,对于具体生产要求、生产材料,已经把它全部交给市场,让市场去做。所以中国的五年规划,其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品格的集中体现、完美体现,通过制定、执行规划,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真正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二者有机统一。

  记者:怎么看“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之间的统筹关系?

  辛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发展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的高度来思考。伟大事业要有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才能走得好、走得稳。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各个五年规划之间并不是各自为政,也不是各干各的,而是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蓝图干到底,相互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看起来只是未来五年的发展,其实是中国未来1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框架下的第一个五年。第一个五年怎么做,一定从属于未来15年整体需要,是在2035年目标前提下作出的科学定位和科学布局。

  “十四五”规划提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六个“新”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九个方面有着紧密的先后承接关系。

  更进一步讲,未来15年怎么做,要体现在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两步走”战略,即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大目标下来制定规划。只有把五年规划放在未来15年、30年的大框架下,这个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既实事求是,又衔接未来。

  记者:“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高屋建瓴、引领未来,我们每个人如何把自己的奋斗与国家的目标结合起来?

  辛鸣:“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宏伟目标、壮丽蓝图,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密切相关。中国老百姓常讲一句话,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发展了、成功了,每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发展、真正成功。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的时候,非洲一个国家曾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公共汽车上白人坐前排,华人与其他人只能坐在后排。有一天,一位华人上了公共汽车主动往后边走的时候,司机告诉他,今天可以在前排就座。那个华人问为什么,司机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大国国民就算移居海外也有资格在前排就座。国家成功了、发展了,中国人就有了地位。

  “十四五”规划制定的这些目标核心是什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社会的所有发展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既然如此,我们要主动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的奋斗目标融合在一起,用个人的努力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让个人在国家的成长中一同成长。因为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