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真想不透在中国的“五岳”之中,为何独有以奇峭险峻著称的华山孝子峰,同《宝莲灯》、《白蛇传》这两个最古老、最优美、流传最广的神话故事产生如此神秘的联系。
秦腔《劈山救母》说的是沉香为救母,到云岭深山学艺,返回华山云台峰顶,持神斧猛地一砍,石破天惊,三圣母重见天日,母子终得团圆。有一段刘彦昌“痛说家史”的唱词,现在我还记得。当年露天舞台上演到这出戏时,偌大的广场上原本一片安静,随着锣鼓的猛烈击打,全身素妆的三圣母一个鹞子翻身从后台跃出,黑压压的人群中立刻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喝彩声。身边的老大爷满意地搓脸捋胡子,连喊“过瘾”,大婶大嫂们则擤鼻子揉眼,为历经磨难的圣母娘娘献上一掬悲欣交集的泪水。
《白蛇传》与华山有关的是“盗仙草”。灵芝仙草长在华山,这个戏也是在县城的操场滩看的。戏散了,观众纷纷拿起各自的板凳、马扎,涌向四面八方。人群中,嗡嗡营营的议论盈耳不绝,有对白娘子的善良钟情表示景仰的,有对青儿的刚烈仗义极力夸赞的,有对许仙的窝囊动摇指责埋怨的,有对法海的无理干涉痛骂谴责的。我估计,随着家家户户的开门声和窗户上渐次闪亮的灯光,这样的热评还会持续到深夜。
回想起来,我们那时最向往的文娱生活,就是每年的骡马大会期间到操场滩去看戏。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的发达,群众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但人们的不满足感似乎也愈来愈突出,“思想贫弱”、“精神矮化”的慨叹时有所闻。打开电视,劈头盖脸汹涌而来的商业广告,酷男靓女的狂歌劲舞,人神与共的格斗厮杀,俗不可耐的戏说“改编”,光怪陆离,充斥荧屏,低俗无聊、“娱乐至死”的乱象,令人不胜其烦。
有人把这一切归之为“大众趣味”使然,不知他们所谓的大众,包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明眼人都清楚,个中原因,除了商业利益和市场资本的裹挟外,恐怕与作家艺术家生活积累、艺术积累的匮乏所导致的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贫弱有关,与在这样那样的“主义”、“流派”相标榜的大师后头邯郸学步有关。
礼失求诸野,活力在民间。文艺家们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说的,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各种文艺形式,包括民间文艺和群众文艺,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之所以出现一些创作乱象,原因是离开了人民的需要,远离了大众的生活,无根漂浮,美丑不分。其实,老百姓对真与假、善与恶,心中认得清,眼里看得明。传统老戏里强烈道德评判,符合他们的心愿,代表生活的希望,所以他们的掌声才那么热烈,喝彩才那么真心!文艺家想让群众真心喜爱自己的作品,只有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审美情感中汲取营养,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这样才会有出息。
这让我又想起当年与我一起看戏的那些神情投入、议论风生的乡党们,想起台上那些生动传神的表演,想起那些曾令人如痴如醉的生动、瑰丽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不能忽却其史学传统 | 2011-04-19 |
“有法”与“无法” | 2011-04-19 |
“教化论”透着一股腐朽的子民味儿 | 2011-04-19 |
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化保守主义”情怀 | 2011-04-19 |
划“孝道红线”更需规范“孝德标准” | 2011-04-19 |
《二十四孝图》 不是一个好教材 | 2011-04-19 |
孝廉溯源 | 2011-04-19 |
李鸿章获得的最大勋章 | 2011-04-19 |
劳动话题:特殊群体养老不能一“买”了事 | 2011-04-19 |
特殊群体养老不能一“买”了事 | 2011-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