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特立独行的仁者
叶匡政
//www.workercn.cn2015-07-14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这种特立独行的品格,是可以“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历史上如何评论人物,与今人眼光有很大不同。我们常以成败、作为评价一个人,一个失败的人,一个毫无作为的人,如何能成为圣贤豪杰呢?可孔子看人,从不这么狭隘。一方面他赞赏尧、舜、禹、周公这些建立了大功业的人。另一方面,他也敬佩像伯夷、叔齐这样远离功业、甚至毫无历史成就的人。

  孔子很少用“仁”称赞人,他评价伯夷、叔齐时,却用了仁字,称他们为“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论语》中四次提及他们,可见伯夷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之高。司马迁著《史记》,也将《伯夷列传》排在第一位。

  伯夷、叔齐究竟何许人?他们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老大,叔齐老三。父亲生前想将王位传给叔齐。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从,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呵”,于是逃走了。按古礼,一般君位由长子继承,叔齐也不肯即位,与伯夷一起逃走了。他们准备投奔周文王,到达时文王已死。周武王刚踏上讨伐商纣的征途。伯夷、叔齐在大军中扣马而谏:“父死不葬,却要动刀兵打仗,能说是孝子吗?以臣弑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的人想杀了他们,被姜太公劝阻,说“这是义人呵”。周武王得天下后,二人耻为周的臣民,便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上,采山菜度日,最后饿死于首阳山上。

  据三国谯周在《古史考》中考证,伯夷、叔齐在山上碰到个女人,对他们说:你们不食周粟,难道山上的草木就不是周朝的吗?二人一赌气,连山菜也不吃了,才被饿死的。

  这便是两位圣人的全部事迹。孔子并不反对周武王,甚至极为尊崇周道,但他同时也赞赏伯夷二人的选择,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这体现了孔子对异议者的尊重,即使王道正确,也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存在。孔子更看重的是个人对仁、义的践行,他并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仁义观,符合便是正确,不符合就是大逆不道。所以《论语》一百多个“仁”字,孔子并未给“仁”下过明确定义。这体现了原始儒家对个体意志的尊重,认为人不仅要有志有勇,更要有气有节,不做违背自己意志的苟且之事。即便饿死,或毫无业绩,也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圣人。

  何谓圣人呢?孟子说了,“圣人者,百世之师也。”古时说一世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在孟子的圣人名谱中,甚至没有尧、舜、禹、周公,却有伯夷的大名,称伯夷为“圣之清者”。孟子认为,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可以不去服务;不是自己满意的百姓,可以不去领导;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污浊就退而隐居,这就是伯夷之道。孟子强调的也是个体认知的重要,并不因为武王伐纣代表了正义,就不赞成伯夷的反对。

  我们常以为“特立独行”这一观念源于西方文化,其实这是儒家思想评判人事的一个重要标准。“特立独行”四字,就是源于唐代大儒韩愈的《伯夷颂》。这是我从小就很喜欢的一篇文章。韩愈认为,武王伐纣,千百年来没有人不认为是正义的,但伯夷叔齐就敢反对,并且饿死也不后悔,这是因为他们能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道。而后来学者,有一家反对,能力行不惑的人已很少了。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反对他,能力行不惑的,天下恐怕已没有这种人了。所以韩愈极力彰显伯夷之道,期望学者能拥有这种品格:“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他认为这种特立独行的品格,是可以“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从这极尽赞美的词句中,可以看到儒家对学者独立人格的呼唤。(作者系北京学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