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新供给, 快点来吧
百合
//www.workercn.cn2015-12-21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加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

  前两天,朋友圈里一位“80后”女孩吐槽:“我就是靠老公买的一个新包包支撑,才熬过了这阵子天天加班和熬夜。”在她看来,包可以“包治百病”,为工作增添动力。不想,短短几句话,居然引发了后面一长串的点赞、留言。

  花大几千甚至上万元买个包包,这不是“作”吗?百八十元的包照样结实耐用,干嘛非花那个“冤枉钱”?看看身边的年轻人,平时工作挤地铁,出去吃饭要打折“团购”,身上背着沉重的房贷,却仍热衷出国旅游、买“豪包”……他们的消费在“奢”与“俭”之间顺畅转换,完全不顾旁人的不解和“蒙圈”。

  年轻人的消费看不懂,老年人的心思也在变。单位里的老同事聊天,谈起退休后如何养老,很多人的愿望比较一致:社区最好有养老院,环境熟悉离家近,身体好的时候自己在家,身体不好住进养老院,不但孩子们探望方便,“老伙伴”们相聚也容易。养老的“刚需”里,还有对家的眷恋,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大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国人,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与温饱时期相比有了明显变化:消费不再只是吃饱穿暖,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更多追求精神享受。传统的生活消费品像电视、冰箱之类,家家都置办得差不多了,“排浪式”消费随之退潮;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正在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升级越来越快。

  遗憾的是,面对渐成气候的新消费,我们的“供给侧”却没能及时跟上。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市场上,一些“大路货”产能过剩、产品积压,而个性化的商品和新兴领域的服务则明显不足,导致国内一些消费外流,一些潜在消费需求无法释放。

  目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是“三驾马车”中跑得最快、动力最强的。消费新热点、新模式不断涌现,教育、健康、文化、养老、旅游等服务消费强劲增长,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发展空间巨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并首次写入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供给侧怎么改,新动力咋形成?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给出了具体答案: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加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

  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要以百姓的需求为目标,来调整经济结构、倒逼产业升级,增加好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也包括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不但“中国制造”要强筋健骨、提质增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中国服务”也要迎头赶上,补齐短板,提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他们过好日子的愿望。

  适应新消费,打造新供给,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供给也要创新。比如,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发展,既满足新消费又创造新消费。通过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推进,积聚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心消费。特别是农村这个大市场,消费环境亟待改善。农村市场上的一些日用消费品存在假冒伪劣,不少品牌城市里根本见不到,属于“山寨”产品甚至“三无”产品。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严重损害了农民消费者的权益,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的农村市场,为农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