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张丹妮
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上,出现了山东省青岛市的两个非遗项目,即胡驿阳的传说和鸳鸯螳螂拳,这意味着青岛市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新的收获,也为绚丽多彩的青岛文化长卷增添了又一新的篇章。
青岛市是博古通今的文化名城,兼具近代城市的文化禀赋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努力建设“文化青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传统文化得到很大程度的保护。
一
青岛市文化遗产的积淀丰富而多彩。至2013年,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保单位55处,市级文保单位85处,区级文保单位357处。同时,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个,省级非遗项目29个,市级非遗项目61个,区级非遗项目278个,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人。
青岛拥有众多民俗展示场所,以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为代表的民俗类博物馆达到近10处,青岛民俗馆、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市渔盐博物馆、黄岛民俗馆、市老街里风情博物馆、胶东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以丰富的民俗收藏品展示多彩的民俗事项。内涵全面的民俗村有韩家民俗村、崂山文化民俗村、青山民俗村等多处,开辟各种民俗文化景观和体验活动,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地点,也成为游客来青岛度假的最好去处。
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天后宫内,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素有“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之说,是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天后宫西厢是天后宫“天街艺林”,内集剪纸、中国结、珠编、勾编、布艺、玻璃烧丝工艺、葫芦工艺、金丝贝雕镶嵌画、烙画、内画瓶等作坊于一街,艺人的现场制作和表演令人流连忘返。民间技艺、民间收藏、传统庙会、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挖掘、展示及发展,这里举办的新正庙会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青岛的民俗节会经过整理包装,内容充实、形式创新、各具特色。海云庵,始建于明朝末年,俗称“老母庙”。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旧时香火旺盛,往拜者多为渔民,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庙前庙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小吃、玩具摊贩也纷纷聚来,其中卖糖球(糖葫芦)的特别多,用山植、软枣、山药等制成的糖球,纷纷上市。各种杂耍、剪纸艺术、舞蹈等也各具特色。后停顿多年,1990年才由政府引导,使之成为集文化、体育、经贸、旅游于一体的民俗节会。重新整合的海云庵节会以民俗活动为主,淡化了迷信习俗,恢复了民间的传统庙会,举办了糖球会和糖球艺术大赛,设立摊点3300多个,交易总额达70万元以上。1990年,糖球会被评为全国百项旅游项目,2005年,糖球会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庆”称号,2006年,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民俗文化节会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生活情趣和审美需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俗气质,整个节会就是活态的民俗文化聚会。
青岛即墨沿海渔民每年都会举办祭海仪式。每到这一天,各家会把船开到海边装饰一新,供上大猪、大鸡、大鱼以祭奠海神,点燃持久激烈的爆竹欢迎海神,祈祷海神保护渔民的安全,祈求可以丰收富裕。即墨周戈庄的祭海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和心灵的慰藉,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弘扬。后经地方政府整合,逐渐成为特定的节会,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二
200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落实国务院的相关通知,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抓好公益性民俗文化事业的同时,抓好经营性民俗文化产业。
首先,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影视传媒、演艺娱乐等方面,民俗文化可以助推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以地方民间素材为基础的各种文艺形式都可以推陈出新,深入民间演出,具有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而且一些民间故事也可以有效挖掘,成为影视、演艺等方面很好的素材。如崂山民间故事,目前已经挖掘整理了崂山道士等几个故事的影视、动漫等作品,这还远远不够。其他的民间传说如秃尾巴老李、徐福、胡峄阳等的挖掘利用,还有待文化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其次,在文化产业外围层,民俗文化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可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努力充当产业发展的主角。
文化旅游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可突出滨海优势和民俗文化特点,引导文化旅游业快速、有序发展。可创建培育一批具有鲜明民俗文化特色的节庆品牌,构建节庆产业链条。政府引导支持的民间文化节会,生命力强、影响力广,政府重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推出的新兴节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步,势头不减。
新的城市民俗节会在兴起、形成和壮大。崂山祈农大典传统又时尚,促进了现代观光农业的发展。“海誓山盟”婚庆节拉动高端婚礼业。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现已成为青岛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这一天,所有经商的、出海的以及普通老百姓,都大放鞭炮,感谢财神的到来。
旅游借助民俗文化拓展升级,势在必行。崂山道教体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魅力,开拓崂山旅游功能的前景无限。大沽河畔自然生态建设、人文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少海新湖、莱西湖亲水项目充满水趣,都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新目标。
韩家民俗村坐落于红岛后韩家村古渔场和古盐场遗址之上,建成的景点有:民俗村大牌坊、十二生肖走廊、海中园广场、“郎君爷”石雕像、“海通”桥、“渔、盐、耕、读”石牌楼、海丰长桥、“古盐井”遗址、鱼跃龙门、金桂迎宾、石舫聚义、“钓鱼台”古建筑群、沧浪水榭、古船展览馆、民俗展览馆等设施。韩家民俗村通过挖掘,恢复古胶州地区“渔、盐、耕、读”文化、生产、生活场景、民风民俗, 是现代人探索与追寻先人民俗民风的根源和源泉。
第三,在文化产业相关层,民俗文化产业可以得到发展,实现集约化经营。
文化行业可以和制造行业携手,依托服饰、民间工艺品等传统产业优势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升级,促进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重点支持民间工艺品、服装等创意设计产品的开发销售。民俗文化产业会成为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的主体力量之一。
民间手工工艺制品生产更具活力。平度木版年画、胶州剪纸、莱西雕刻葫芦、胶南民间年画重新焕发生机。大欧鸟笼、编织红席、平度草编、镶花边布艺、发制品、面塑、泥塑商路宽通。独特风味功效的即墨黄酒、地瓜酒成为更有产业活力的民俗制品。海鲜产品及制品、菜品,五彩海鲜馅水饺,石花菜凉粉是青岛独具特色的地方美味。贝雕、船模、沙画等海洋工艺品、工艺美术产品,成为青岛民俗产业的活跃角色。
三
多年来,青岛市一直秉承着“建设‘文化青岛’,弘扬民俗文化”的宗旨,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收获:
第一,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只有政府主导,发动企业参与,组织民众投入,民俗文化才能彰显作用,长盛不衰。
文物部门重视社会重大活动的影响效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民众文化追求演化为民间习俗,推动文化的繁荣进步。如青岛举办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后,将赛场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如此一来,弘扬发展海上健身竞技运动,重视促进帆船活动成为城市新民俗,进而顺势推进群众性帆船活动在民间的影响力,为弘扬奥运文化,创造了珍贵的物化条件,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胶州秧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其在舞姿、乐器和唱腔上都独具特色,所以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早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地政府专门为其建设专业剧场,举办中国秧歌节,逐步提高了胶州秧歌的声誉。另外地方戏剧茂腔、柳腔,表演生动形象,唱风酣畅朴实,地方气息浓郁,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和专业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使这些民俗文化瑰宝得到应有的珍惜。
登州路啤酒街借啤酒节效应开设酒俗一条街,人气高涨,坐落于此的青岛啤酒厂也成为民俗、产业双收双赢的企业。啤酒节不仅提高了品牌效应,而且产品销量也相当可观。
第二,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有的民俗文化现象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
国家级非遗项目崂山道乐、崂山武术、崂山民间故事等均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崂山道教建筑不可分离。崂山道教音乐在全国民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分量,它结合了古代民歌和民间的舞蹈,以及当地独有的乐器,演出朴实,后组织了专门的崂山道乐团,参与文化市场演出,获得好评。
第三,社会发展不会轻易终结传承已久的旧民俗,而新民俗的兴起与成长伴随文化发展成为不可轻视的文化现象,百年城市发展进程中形成富有文化禀赋的民间习俗,新民俗的萌生与发展在青岛得到重视,一些优良民俗为“文化青岛”建设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城市新民俗应当纳入文化部门的谋划和部署。在青岛,国际啤酒节火爆异常,多年位于“全国十大节庆榜”榜首,其他活动如海军活动在内的中国青岛海军节民众口碑也很好。这种文化节会表明,新兴节会可以并且应当成为地方新民俗,张扬民俗文化,节会的作用极其重要。
民间游艺游戏也不可轻视。扑克“够级”起源于青岛,成为一种独特的“青岛Style”。“够级”发起于20世纪60年代李沧区纺织厂一带,一些工人闲时常聚在街头巷尾打扑克,“够级”从中发展并成熟起来。下乡知青和支边知识青年将“够级”带到了全国,后来随改革开放“够级”走出国门。近年来,青岛市李沧区重视整理提升“够级”扑克,把民俗活动搬上主流文化舞台,自2006年举办首届“够级”大赛圆满成功后,其后每届的参赛者都达1万多人,创造了群众娱乐活动的世界纪录。2006年,“够级”列为李沧区区级非遗项目。省市电视台开设了《够级英雄》等专题节目,展开了激烈的电视擂台赛,进行了一场其乐融融的民俗同乐会。2014青岛世界园林博览会李沧园内陈列了“够级”雕塑,成为园内经典的民俗景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