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很多地方的城市化,基本思路还是大兴土木、大修大建,以城市建设规模扩展的方式来实现。人的城市化仍是一块短板。居高不下的城市生活成本、尚未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严重妨碍了农村老人进城养老
这个冬天,乡下的三婶是在省城堂弟家度过的。可一过春节,她就迫不及待地回老家了。三婶说,城里的楼房住着舒服,儿子家里也需要老人帮忙,但大城市不拿咱乡下人当自己人,看病、乘车、逛公园,处处不方便,再加上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走到哪儿都要看城里人的脸色,受不了。
这些年,无论是通过升学就职还是生意打拼,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农家子弟在城市扎下根,成了城里人。子女进城后,父母随迁进城,含饴弄孙,共享天伦之乐,本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变迁。但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碰撞中,焦虑成为进城农村老人的通病;逃离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进城农村老人水土不服,是异地养老的新痛点。
究其原因,这背后有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但居高不下的城市生活成本、尚未实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也是妨碍进城老人安心养老的“拦路虎”。
比如,单就住院看病来说,有调查显示,在农村老人的消费支出中,医疗支出为第二位,很多人患有高血压、颈椎病、腰椎病,近一半人每天都要吃药。目前农村老人看病,主要靠“新农合”,常见病的住院费用可以报销一半,尿毒症、糖尿病等大病、慢性病,新农合最高可以报销75%以上。
可是,按现在的规定,“新农合”只能在户籍地参保和报销,到了城市就无法享受这个福利。新农合也没有实现全国统筹,这种分割的农村医疗保险服务,是农村老人在城里生活不踏实、不安心的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离开了鸡犬之声相闻的熟人社会,进入钢筋水泥中的陌生人社会,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也会变得空虚、寂寞。因此,很多老人宁愿重新选择返回农村,继续依靠“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独守空巢,难以获得城市化进程的“红利”。
时下很多地方的城市化,其基本思路还是大兴土木、大修大建,是以城市建设规模扩展的方式实现的。人的城市化仍是一块短板。在许多地方,政府对异地进城老人的社会福利投入仍然有限,不少城市公共服务项目也因城乡户籍的差异而区别对待。由于城市公共服务与配套远跟不上城市规模扩张的进程,其结果是进城老人的养老费用仍主要由子女承担。这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
破解农村老人“养老难”的尴尬,最基本的思路是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老人选择进城养老或是在农村养老,这样的保障都应该存在,而且应该公平、均等。否则,无论去哪里养老,农村老人都会顾虑重重、瞻前顾后,安享晚年就不容易实现。
城市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城市化。让随迁老人在城里安度晚年,是城市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在城市化步伐加快推进的同时,我们应当回过头来,客观评估其中的缺失。现代城市不仅是高楼耸起、道路延展,更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让来自不同地方的进城人口,都享受到完善的社会服务和养老保障。这样的城市化,才是完整的城市化。
工资集体协商促进了企业和谐 | 2011-02-10 |
公共租赁房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 2011-02-10 |
保障房申请分配如何堵塞造假通道 | 2011-02-10 |
中国楼市这一年:博弈与向前 | 2011-02-10 |
城镇住房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该如何深入? | 2011-02-10 |
1854上海租界也有“房产税” | 2011-02-10 |
保障性住房好事要办好 | 2011-02-10 |
保障性住房好事要办好 | 2011-02-10 |
“快文化”之殇 | 2011-02-10 |
过年问候,千万别成了盘问 | 2011-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