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评论员观察·我在两会
新闻发布会上看“媒体素养”
李斌
//www.workercn.cn2016-03-0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日程表上的大日子,也是媒体大展身手的好日子。两会还没开始,各路媒体早已充分预热。一位新媒体同行说,现在万事已俱备,只等米下锅。我加入的一个两会新闻记者群,群成员规模竟然在两小时内达到500人上限。媒体对两会信息的渴求,可见一斑。

  2日下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任新闻发言人王国庆面对记者提问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显示出良好媒体素养和充足理论储备,受到会场内外好评。最近几年,从李肇星、赵启正到傅莹、吕新华,再到今天亮相的王国庆,这些新闻发言人都很重视公众的需求。人们喜欢他们的个性,喜欢他们直言敢说、不回避敏感话题、不遮掩存在问题。而这些新闻发言人的不断努力,本身也反映了两会的开放透明。

  从某种程度上,人大和政协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不仅是政治开放程度的风向标,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发言人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回应民众关切和媒体关注,愿不愿同媒体打交道乃至交朋友,本身就是媒体和公众所翘首关注的重点。就拿这场政协新闻发布会来说,发言人对经济形势、人才流动、南海问题、香港旺角暴乱等敏感话题一一辨析回应,解答了社会困惑,回应了外界质疑,绝对称得上是一场有强烈沟通意愿和很高信息含金量的新闻发布会。

  两会是一个求共识、聚合力的平台,许多问题只有当面锣对面鼓地沟通交流,才能在深入了解中增进信任、在互相理解中求取共识。这本身就是协商民主的要义。正如王国庆所形容的,与主流媒体、都市媒体、网络媒体、外国媒体等沟通交流,是一种“供需对接”。对接好媒体和公众的信息期待,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才能为政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求取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据说,有一些单位领导,不愿走上新闻发布台。不管是担心出现口误等尴尬,还是惧怕接不住媒体的尖锐提问,远离新闻发布会,终究不是合乎民主法治和人心的做法。善同媒体打交道,提高媒体素养,是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一门基本功,也是中国政治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两会期间,只要不影响大会议程和代表委员履职参政,就应该尽可能地“开仓放粮”,以解媒体和公众的“新闻饥饿”。

  当然,作为媒体记者,也应坚守好媒体责任和职业规范,不跟风炒作、制造噱头,不捕风捉影、望文生义。代表委员和政府官员要有媒介素养,记者编辑何尝不需要增进新闻素养?

  两会年年开,新闻发布的每一步创新和突破,代表委员的深入调研和认真履职,都将成为中国走向开放和民主的见证。告别“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羞涩,摆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惧慎,站到发布台前的民主政治,一定可以给公众带来更多惊喜。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