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逝者如斯夫dead”是我关注了很久的一个微博账号。这个被称作“网络入殓师”的账号,专门收集去世的微博用户信息。几乎每天,他都会发布一条逝者信息:点名ID,记录去世原委,摘录生前微博,最后道一句“晚安,谢谢大家点蜡祝福”。
都说死亡是世间唯一绝对公平的事。阅读这个微博,点进他发布的逝者账号浏览生前记录,我却总是对死亡的公正性产生疑问。在发布的数百位逝者中,有人病痛多年,每天与命运角力,微博里满是对生的渴望与留恋;有人被抑郁折磨,苦不堪言,一条条微博记录下离去前的心路历程;还有车祸、溺水、猝死、遇害……太多人来不及思考生死,就仓促离世。
这其中甚至还有粉丝。那个人生命里的最后一条微博是看了“逝者如斯夫dead”发布的信息,感慨“能够无痛无病的活着,不缺吃穿,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只能说活着真好。”之后没多久,他就遭遇车祸去世,自己的ID也被写在“逝者如斯夫dead”中。
难怪就连博主本人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有的人想活,有的人想死,我真想做个转命在线交易系统。
如今,“逝者如斯夫dead”已经是一个有着超过19万粉丝的大号,博主本人也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他坚定地认为“死亡是不公平的”——在他发布的逝者中,有年至耄耋的老人,有咿呀学语的幼童,有备受关注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遇难者,有大声疾呼、恳求关注的尘肺病人,有患病后被家人冷漠相对、“想方设法从手里抠钱”的伤心人,有治病期间“从相拥而泣到相视一笑”、发誓来世托生个癞蛤蟆也要一公一母做夫妻的恩爱伴侣。就连博主本人在撰写140字的悼念信息时,也会因为逝者微博内容的不同而产生情感上的差别,而网友对于每个逝者故事的反应更是各不相同。生不同,死有别。除了每人都有的最后那句“晚安,谢谢大家点蜡祝福”,死亡又怎么会是公平的呢?
死亡不公,人生各异。没有吸引眼球的故事,只有简单平淡的叙述。我想,恰恰是差异背后掩藏的共性打动了我们。阅读一条条微博信息,点击浏览陌生逝者的人生记录,我们仿佛碰触到了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曾和我们一样,为家庭生活辛勤奔波,为烦恼琐事忧愁羁绊,为梦想明天鼓足勇气,为小欣喜、小确幸欢呼雀跃。还有,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微博为抖机灵的段子点赞,为无聊视频笑成狗,为“网见不平”转发怒吼,没完没了自拍、晒娃、秀恩爱。
而这样的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将在某一天注定消亡。
于是,在一条条信息上下滑动的瞬间,面对一位位逝者在微博上留下的生命痕迹,我们得以暂时从自己眼前的人生中跳脱出来。关于青春流逝的怅惘,关于未知前路的迷茫,所有梦想、情感遭遇的挫折与痛苦,都在死亡这一最终归宿面前得以消解。在一条条逝者故事凝结的140字微博信息中,死亡不再是不可言及的黑暗存在——死亡,它是受苦难者最终的解脱,是享幸福者迟来的劫数。它是如此冷酷地不公,却又如此冷酷地公平。我们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在死亡面前,以最诡异最难以理喻的“总量不变”的方式达成世间难得的平等。
这是怎样的一种平等?在“逝者如斯夫dead”发布的一条微博里,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出生就受病痛折磨、5岁10个月就离开世界的孩子。他的母亲记录了儿子5年多来的生命历程。离别之刻,她转发了漫画作家白铅笔创作的一组漫画。漫画配诗写道:
“我哭着来到地球上,看到的是你的笑脸。我平静地离开这里时,看到的是你的泪眼。但是妈妈,请你不要太伤心,这个世界,我来过,也爱过。”
来过,爱过,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竭尽此生所要追求的、所盼得到的,唯一的公平。
论文选编(一) | 2012-03-28 |
论文选编(二) | 2012-03-28 |
论文选编(四) | 2012-03-28 |
刘汉俊:文化的斑斓与辉煌 | 2012-03-28 |
关于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 2012-03-28 |
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 | 2012-03-28 |
丰富我党执政的力量之源 | 2012-03-28 |
红楼一梦,醒向何处? | 2012-03-28 |
道德评价泛化 法治意识缺失 | 2012-03-28 |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乌法宣言 | 2012-0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