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家训
田东江
//www.workercn.cn2016-04-28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家训,是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告诫,或身体力行的经验之谈,或理性思考,或二者兼而有之。如今弘扬家训文化,应该在真家训上发力,防止以沽名钓誉为能事的伪家训鱼目混珠。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梁思礼先生逝世后,人们开始讨论起梁启超家训。因为梁家的九个孩子个个成才,连院士都出了三位:思礼之外,还有思永(考古)、思成(建筑)。任公先生定然是教子有方无疑了。

  家训,是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告诫,或身体力行的经验之谈,或理性思考,或二者兼而有之。家训的作用,龚自珍有句话,叫做“如王者之有条教号令之意”。从辞源上看,“家训”最早见于《后汉书·边让传》。蔡邕向何进推荐边让:“窃见令史陈留边让,天授逸才,聪明贤智,髫齓夙孤,不尽家训。”边让生活于东汉末年,从那时起到现在有差不多两千年了,表明家训不啻传统文化的一种。而见诸条文的家训,要以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宗,用明朝人的话说,所谓“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有开后世家训之先河的意义。颜之推直言撰写家训的目的,乃鉴于自己父亲去世得早,“年始九岁,便丁荼蓼”,虽有“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毕竟把持不住,放浪形骸了一些。年轻时,“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年老时,“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颜之推以切身的感受,将自己一生的经历、思想、学识等系统地整理成书,亦使《颜氏家训》超越了其家族本身,而成为汉族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

  历史上很多知名与不知名的人物都留有家训。《新唐书》载,房玄龄“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又载,穆宁“居家严,事寡姊恭甚。尝撰家令训诸子,人一通”。《宋史》中也有不少。《陆九韶传》载,九韶(理学大师陆九渊之兄)“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包拯传》中的包拯“尝曰”,实际上也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明朝朱用纯的《朱子家训》,声名不让《颜氏家训》,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在清朝至民国年间还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云云,琅琅上口。马克思《资本论》中涉及了680多人,唯一的中国人是清朝道光年间的王茂荫。王家也有家训,着重取与舍的辩证关系:“凡人坏品行损阴骘,都只在财利上,故做人须从取舍上起……看着当下取来虽见为有,不知非灾横祸出而消耗之必且过于所取,须以当下之不取为消将来这横祸,则此心放得下。古云:漏脯充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随之。当时时作此想,则自然不敢妄取。”如今的各级官员,倒是应当好好读读。

  王士禛《池北偶谈》里讲到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的一个观点:“迩来士大夫绝不讲家规身范,故子孙鲜克由礼,不旋踵而辱身丧家者多矣。祖父不能对子孙,子孙不能对祖父,皆其身多惭德者也。”由此来看,家训似乎不可或缺。然必欲家训发挥功能,本身需发自肺腑。如果单纯的只是格言警句,尽皆“普适性”的字眼,似乎是专门写给别人看的,就不能指望有什么功效。普适性的格言警句,《三字经》《名贤集》里多了去了,《颜氏家训》云:“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因此,家训如果没有“自家”的个性,鹦鹉学舌,顶多就是装个门面而已。顺便说说,孙奇逢尝题壁云:“人生最系恋者过去,最冀望者未来,最悠忽者见在。夫过去已成逝水,勿容系也。未来茫如捕风,勿容冀也。独此见在之顷,或穷或通,时行时止,自有当然之道,应尽之心。乃悠悠忽忽,姑俟异日,诿责他人,岁月虚掷,良可浩叹!”这一段,如果作为孙氏家训传诵,倒是非常独特的。

  细看梁启超的家训,其实是他写给子女们的信。著名的傅雷家书也是如此。但它们在功能上已行家训之实,并且行之有效。如今弘扬家训文化,就应该在这些真家训上发力,防止以沽名钓誉为能事的伪家训鱼目混珠。(作者系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