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切忌在岗“养生”
吕万成
//www.workercn.cn2016-07-21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大潮中,许多党员干部都能找准坐标,奋发进取。然而也有一些同志,面对“硬骨头”畏首畏尾,只希望他人担当,不愿意自己付出,想的是坐享其成“搭便车”。如此现象,被群众称为在岗“养生”。

  细想来,“养生”一词形容得颇为形象。养生,即保养身体;在岗“养生”,则是追求任上“风平浪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简单地说,就是在位时轻松自在不担当,热衷于当“太平官”“逍遥官”,遇事“难”字当头,临难“退”字当先,就像北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珪,虽身居相位16年,但事事依圣旨而行,惟上是从,被戏称为只会“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的“三旨宰相”。

  现实中,类似的“三旨宰相”也不难觅其踪影。他们有的是“没了位子”觉得“丢了希望”,结果丧失工作劲头,没了工作激情;有的是不主动创新,而是亦步亦趋,死守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害怕“枪打出头鸟”,不愿在改革方面“出头”,不敢承担创新风险和试验成本,直言“经验出来了我跟着学,有了政策我才可以干”。这些干部在其位却不愿谋其政,自我安慰为“养生”,实则为“养懒”,将自己养成了尸位素餐的懒官庸吏。

  “为官避事平生耻”。一些人把在岗“养生”当做“为官之道”,喜欢空喊口号,要求别人头头是道,落到自己却拈轻怕重、避实就虚。类似“人云亦云,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养生之术”,是影响改革的负能量,是推进改革的绊脚石,如果不能及时摒弃,就会深受其害。正如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寓言所讲,一个“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的清官到阎王跟前自认“无愧于鬼神”,阎王却怒道,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该断的案不断,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啊。

  在岗“养生”之所以有市场,说到底是官僚主义思想在作怪。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官僚主义盛行的地方,改革进展就变得缓慢。如今,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如果党员干部一味惰政、躲政,那么必将延滞改革时间,增加改革成本。

  所谓“领导”,领着干才能凝聚人心,导向实才会树立信心。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是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干出来的。正所谓“两横一竖是关键”,推进改革、完成改革从来不靠“养生”,靠的只能是实干。当年,切掉胆囊的任仲夷“浑身是胆”,一心要杀出一条改革的血路;蛇口工业区奠基人袁庚,誓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同样需要党员干部拿出这种“拎着乌纱帽往前冲”的豪情壮志和担当精神,带领官兵到中流击水、与百舸争流。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