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漫话“公恩私谢”
鹿鸣
//www.workercn.cn2016-08-18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公恩私谢,即一个人受到组织或公家的提拔、重用、奖励、赏赐后,却把功劳记到私人头上,去感谢私人。这个词最早出自西晋名将羊祜之口。羊祜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曾举荐许多贤者为官,但从来不对人言讲,更不让人感谢。晋帝不解,羊祜回答说:“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从此,“公恩不私谢”这句话就流传开来,并成为许多官员的一种美德。

  这个道理,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也说过。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在鲁国)和公子小白(在莒国),都急着回齐国争夺君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人马半路截住公子小白,射中了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下装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到了国都临淄,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发兵打败鲁国,并要鲁庄公杀了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鲁庄公没办法,只好照办。

  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喂他吃东西,十分恭敬。然后,守疆官吏偷偷对管仲说:“假如你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谢我?”管仲说:“假如我被重用,将会用人以贤、选人以才、赏人以功,皆出公心,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管仲不仅没有报答“跪而食之”的官吏,连对他有救命加举荐之恩的鲍叔牙都没有“投桃报李”,临终前,齐桓公欲以鲍叔牙继任宰相,然而,管仲却以鲍叔牙“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为由否定掉。管仲公私分明,不以国事报私恩,果然是一代贤相。

  平心而论,对有知遇之恩的人表示感谢,也算是知恩图报,即便不是美德,至少也是人情。但有人却不这么认为。汉宣帝时,贤臣车骑将军张安世,为人正直且处事缜密,手握重权但不谋私利,为世人所称道。一次,他推荐一个人当了官,此人特地前来表示感谢,要说也在情理之中,但张安世很生气地说:“我举贤荐能,是出于公义,难道是为了得到对我私人的感激吗?”从此,他再也不愿见这个人了。任人唯贤,赏当其赏,都是出于公心,君子之为,如果真的心存感谢,那就努力工作,不辜负提拔,不让人失望,就是最好的感谢。

  据清梁绍壬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明代首辅杨溥的儿子从家乡到京来看他。途经州县都是远接近送、厚礼馈赠,只有县令范理按规矩办事,既不接送又不送礼。杨溥默默记住这个名字,不久向皇帝推荐,将范理提升为德安府知府。同僚们得知后,都劝范理应重礼感谢杨宰相,范理却说:“宰相为朝廷用人,我为朝廷出力,皆是公事,非私人之交。有道是公不私谢,如若重礼答谢,岂不亵渎了宰相的厚爱之心。”一个送上门来的巴结权贵的机会,就这样被范理轻易“浪费”掉了,范理虽不公恩私谢,但却奋发有为,清正廉洁,造福一方,在史上留下了清名,也没有辜负杨溥的慧眼识珠,成了一段美谈。

  古今贤者都十分忌讳公恩私谢,提倡君子之交,公私分明,这也是公正而睿智的做法。不论提拔官职大小、赏赐荣誉轻重,都是源自公家,是国家政府行为,不论谁来做具体执行人,都代表的是公家。如果得了提拔重用或赏赐,不去感谢国家政府,却去感谢私人,既不公平也不合理,而且弊端很多,甚至于很危险。因为,公恩私谢最容易形成团伙,搞朋党宗派、山头主义。被谢之人俨然以恩主自居,把经自己提拔的官员当成“小兄弟”使唤来使唤去,私谢之人也很容易变成“家臣”,表忠心,抱大腿,彼此之间只有私谊,没有公义。而一进入小圈子,固然可能会享受一荣俱荣的福利,也难免一损俱损的牵连。君不见,树倒猢狲散、一抓一串的“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等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恩私谢的结果,把公家资源当成自己私产,把公权力变成了笼络人、谋私利的砝码,把同志之情异化为人身依附,影响极坏,危害极大,决不可掉以轻心。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