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商志晓
//www.workercn.cn2017-09-25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系列重要讲话,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矢志不渝,习近平总书记呕心沥血,始终致力于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始终致力于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系列重要讲话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我们党在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不断深化着对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更为宽阔的领域拓展认识,在更为深刻的层面加深理解,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素结构与多维联系,进一步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崭新面貌,在关于目标任务、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整体推进、实践路径、条件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作出新的深刻阐述,使我们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系列重要讲话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并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经了30多年的积累、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延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深入思考,结合时代要求和实践呼唤,突出新形势下如何从严治党、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深化改革攻坚、如何转型升级发展、如何增进人民福祉、如何强化价值引领、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探索认识,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发展。

  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致力于探索和揭示三大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贯通结合,深刻回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当代中国发展与世界文明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系统阐述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与协同促进机制,使我们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跃上了新台阶。

  系列重要讲话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全面推进理论创新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协同推进、交相辉映,我们为之奋斗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绚丽壮观。在这样一个宏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以引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及其前进方向为使命,全方位思考,全视域统揽,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系列重要讲话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着力思考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着力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重大利益关切,着力阐明和解决党内外、国内外一系列突出矛盾与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大量新颖、独到而深刻的理论论述。这包括:一系列重要概念的凝练形成,如中国梦、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法治中国建设、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一系列科学论断的明确提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总方略,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等等;一系列战略任务的完整阐述,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等;一系列实践举措的清晰表达,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等等。

  系列重要讲话的创新观点与理论论述,紧扣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适应现实需要和实践要求,立足民意诉求和群众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和矛盾聚焦,重在经验提炼和理性思考,致力统一思想和指引行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创新观点与理论论述,高度凝结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认识成果、创新创造成果和实践经验成果,既具有丰富、厚重的特点,更富于精确、经典的品格,实现了经验总结与思维提升的统一,达到了系统性、完整性与科学性、真理性的一致。

  系列重要讲话构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面而深刻,博大又精深,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处于统领地位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牵引意义的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支撑作用的逻辑架构,是由“奋斗目标、正确道路、发展理念、战略布局、实践路径、条件保障”组成的要素系统。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统领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全部实践,统领着亿万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又是我们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可靠保障。在现阶段,我们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生活。系列重要讲话牢牢把握这一主题,使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加深入人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为我们党作出一系列战略安排、制定政策措施和推进工作,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向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未来,指向中华儿女共同怀有的复兴之梦梦圆,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示信心,提振精神,催人奋发。

  由奋斗目标、正确道路、发展理念、战略布局、实践路径、条件保障等要素构件组成的逻辑架构,是一个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严密系统,给予科学理论体系坚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解决好通达目标、指引方向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正确道路,还需要确立合乎实际、用以遵循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需要构建起把握全局、完整系统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则要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各种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再进一步,就要形成一整套确保发展理念、战略布局、实践路径落到实处、得以推进的条件保障,大的方面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具体如各种体制机制、组织结构、程序安排等。系列重要讲话遵循实践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规律,内在线索清晰,逻辑思维缜密。

  系列重要讲话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结构严谨,每一篇都聚焦问题,突出重点,阐明观点;整体看视域宽阔,内容丰厚,蔚为大观。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系列重要讲话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呈现出当代中国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特征和全过程面貌,亦如新的思想宝库汇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推动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继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让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在心底扎根;二要结合时代任务和当前实际,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三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四要科学总结实践经验,着力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创造新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五要依靠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真理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理论贡献。

   (作者:商志晓,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