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梦最基本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意味着要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与美丽中国。事实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且必然由中华文化来驱动、来支撑、来引领。
A
中国梦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且必然由中华文化来驱动、来支撑、来引领
关于中国梦已有很多很多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此后又有过多次表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他对中国梦的总体表述有两个维度:一是历史的维度,他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二是世界的维度,强调“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于各国人民” 。
作为中国理想的通俗表达,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三个“顺应” :一是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昭示了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图景;二是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三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进步潮流,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意愿。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
中国梦最基本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意味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意味着要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与美丽中国。事实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且必然由中华文化来驱动、来支撑、来引领。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遵循,就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驱动、支撑和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说明了这种文化不仅“悟觉早”而且“可持续” 。中华文化的可持续 ,一在自强不息,二在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文化作为既往强势文明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质上是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使这种曾有的强势文明创造出新的辉煌。
B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没有文化的改革创新,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谈不上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从中国梦的视角来解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也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两个要点:一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后者而言, 《报告》要求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
如何理解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这一关键,有六点认识:一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二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四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五是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六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实际上,十八大《报告》论述文化建设专节中的四个部分,正是发挥文化作用四个关键词的具体展开:引领风尚,旨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人民,旨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服务社会,旨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发展,旨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总揽这四个部分,可以看到我们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意蕴是文化强民 ,在根本上体现为精神价值的追求和集体人格的建构。在文化强国建设的体用关系中,“以人为本”是体而“以文化人”是用,以文化人不仅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于引导人格的不断攀升。
论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还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很显然,没有文化的改革创新,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谈不上文化强国建设。
C
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是根本动力,指出城市文化乃至城市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创新的特质
我们的文化建设之所以要大力推进各方面的创新,就文化自身发展而言,是增强自身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就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而言,是适应各领域改革深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此外,还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一是顺应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新趋势,抢占文化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二是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形势,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两大引擎其实不在一个层面上,前者是创造力的驱动而后者只是需求力的拉动。不过,城镇化作为需求力的拉动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城镇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镇化也是我们扩大文化内需、发展文化的最大潜力之所在。
在人类发展史上,城市是迥异于乡村的社会形态。在我们这个农业国度,城市更可视为乡村社会的集聚、扩张、建构和提升。相对于乡村社会而言,城市有着更为庞大的人口流动和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因此生成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更为包容的人文精神。城市精神就其本质而言,是流动中的融通和包容中的凝聚。城市文化在其本质上是淡化并漠视地域特征的。某些城市在一定时期呈现的地域性特征,其实也是整合了更多小地域而形成的大区域特征,并且它还将在更大的区域流动、融通、包容和凝聚中被去地域化。
指出城市文化乃至城市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创新的特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文明古国,对于这样一个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资源大国,我们文化建设要一手抓文化传承,一手抓文化发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两手抓观念。从增强创造活力的视角来看这个两手抓 ,文化传承这一手要抓的是继承创新 ,文化发展这一手则要抓集成创新。
D
城镇化进程使我们的文化强国建设不得不考虑转型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我们相对于继承创新而言更需要集成创新
文化不仅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也是支配人类创造性活动的行为模式。中华民族数千年由农耕文明陶塑的文化品格,因其漫长的积淀和缓慢的变迁而铸就了继承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虽然我们也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申说除旧布新、革故鼎新和推陈出新,但我们遵循没有充分继承就难以有有效创新的方法论,认同创新的价值在于更好地实现着继承的目的论。
城镇化进程使我们的文化强国建设不得不考虑转型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我们相对于继承创新而言更需要集成创新 。我们既往较多申说的继承创新 ,类似于对创新主体格式化后再驱动其建模 ,这在信息源较为单一且社会发展较为平缓的时期是切实有效的。但在信息多元汇聚、冲撞激荡、交融变量的时代,格式化的主体难以应对甚至难免茫然。纵览中华文化千年文脉,其实也体现为继承创新与集成创新的交替进行,前者讲的是通中求变而后者讲的是变中求通 。在这方面,孔子因对先贤高论的述而不作而成为第一位集大成者 。
集成创新在当下是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与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共同构成科技进步的三种创新模式。所谓集成创新 ,在此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设备工具,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有机整体的动态创新过程。也就是说,集成创新是格外遵从创新主体意愿的创新,其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在主动寻求最佳匹配要素的优化组合中产生更有针对性、更有影响力的集成效应。
从文化建设的创造性成果来看,我们对集成创新应当并不陌生。内省文化传统,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之龙, 龙是我们祖先集成创新的产物。外鉴他山之石 ,先有日本动漫形象铁臂阿童木 ,形象与内涵都集成自美国文化的超人(力量)和米老鼠 (智慧) ;后有美国动漫电影《功夫熊猫》 ,在中国文化元素的集成中传递出西方价值观念。这也让人发出“中国有功夫有熊猫但没有《功夫熊猫》 ”的感喟。
集成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特别关注的创新理念。它对主体的要求并非格式化后再去建模 ,而是主体听从问题这一时代声音的召唤,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建模 。实现集成创新 ,我们需要培养、强化四种意识:一是自主意识。即集成要素及其模型建构要服从主体创新的需要。二是跨界意识。这包括开放集成要素的空间跨界和主体建模的思维跨界。三是协同意识。即善于围绕应对问题来借助外脑,集思广益以谋篇布局。四是前瞻意识。这就是通过应对问题 ,创新价值来预测把控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世界形势发生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坚信: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作者系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