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刘云山//www.workercn.cn2013-11-19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这一当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刻社会变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一、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是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回顾35年来的改革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因此,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必须把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摆在第一位。

  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非常鲜明地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所谓战略定力,就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能有丝毫动摇;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坚决反对任何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图谋。全党同志必须懂得,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不是为了赢得某些人的掌声,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诉求。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惑,不生搬硬套西方思想理论和制度模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决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前提下,鲜明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这一点上,同样不能有丝毫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要看到,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特别是政府对市场不当干预过多与监管不到位并存,价格扭曲、行业垄断、权力腐败等问题依然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诸多制约。《决定》全面总结改革开放探索实践,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他各方面改革也要与之相适应、相衔接。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穿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之中,推动各方面改革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来推进,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只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务没有完成,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就不能改变,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就不能停顿。

  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最终要体现到广大干部群众实际行动中,必须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加强对社会思潮和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深入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方针原则,深入阐释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重大部署,及时回应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认识问题,批驳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为凝聚各方面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确保改革健康发展。

  二、落实领导责任,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必须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要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切实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有领导、有步骤向前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要求非常高。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之间互相牵扯,甚至互相抵触,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改革方案和具体举措,加强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确保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抓住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力求取得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各方面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对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下定决心加快推进;对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要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尽可能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对实践发展有要求、但操作上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使之产生共振效果,放大改革效应。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攻克的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兼顾的利益很多,特别是许多改革举措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改革决策水平,使改革举措充分体现各方面意志、兼顾好各方面利益。各级党委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加强对改革思路和重要举措的研究和论证,通过民主协商、项目评估、决策咨询等方式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协调性。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中涉及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协商,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改革上来。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通过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好发挥专家学者在改革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落实领导责任,重在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各级党委要建立健全领导改革的责任机制,在强化党委负总责前提下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工作部门;在加强总体谋划、整体推进前提下细化目标任务,以项目化方式对改革任务进行分解、组合,强化跟踪落实,确保各项改革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中央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举措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为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中央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相关机构,并尽快投入工作,为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提供有力指导和保证。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需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施。必须按照《决定》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领导核心,在推进改革中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必须加强和改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章学习教育、中国梦教育、党史国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因循守旧、畏葸不前的思想障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提高依法办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作学习的表率、改革的表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强学习和实践,增强全球思维和战略眼光,丰富科学知识储备,努力使自己成为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多、善于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家里手。

  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党组织的设置。在强化农村、城市社区等传统领域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探索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多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采取“两推一选”、组织选派等方式,把那些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人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上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改进对流动党员管理,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良好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大量事实证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干部作风。加强作风建设,归根到底要靠制度改革。要按照《决定》要求,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改革会议公文制度,着力改进会风文风;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完善选人用人和政绩考核相关制度,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收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明显效果。要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浮躁思想和短期行为,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狠劲,奋力把改革事业推向前进。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干部工作的特点规律,不断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各级党委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真正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尤其要使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负责担当的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改革的设计和措施的推出,要注重实际效果,正确处理好继承干部工作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加强制度统筹,注意衔接配套,不断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水平。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抓住当前干部人事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改革实绩考核指标体系设置,完善考核办法,健全奖惩机制,形成促进科学发展和鼓励改革的导向。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完善推荐和测评的程序,把得票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注重干部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坚决纠正唯票取人现象。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合理确定选拔的范围和规模,科学设置资格条件和考试方法,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坚决纠正唯分取人现象。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根据选任制和委任制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的干部人选产生方式和票数权重,避免一刀切。要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注意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既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干部,不简单地以年龄划线、不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完善干部管理制度,重点是要打破干部部门化,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着力破除“官本位”观念;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切实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对干部严格考核、选拔和监督上,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

  坚持党管人才,广开进贤之路,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按照《决定》要求,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创新人才工作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的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对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推行直接引进、公开选拔、聘任、挂职等办法,畅通进入党政领导岗位和公务员队伍渠道。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在待遇、职称、选拔任用等方面真正倾斜,促进人才向缺乏人才地区聚集。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敞开大门招四方人才。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凝聚了改革开放35年的宝贵经验,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必须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让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了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生态权益,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更公平更广泛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级党委要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反映群众愿望,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谋划改革思路,提出改革举措。在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时,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首先想一想群众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举措时,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接受程度,稳妥加以处理。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群众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聚焦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实惠,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改革工作进展的重要尺度,努力使我们的改革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改革开放实践一再证明,正是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推动着改革车轮滚滚前行。从大包干到股份制,从农业规模经营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一个个来自基层和群众的新招、实招、硬招,破解着改革发展难题。必须把群众作为我们推进改革的主心骨,制定改革方案要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遇到改革难题要虚心向基层和群众请教问计,切不可自说自话、关起门来搞改革,更不能异想天开、凭主观愿望拍脑袋行事。全面深化改革是开创性事业,要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重视发挥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地方、基层和群众创造的生动鲜活的实践经验,及时发现、不断提炼、积极推广,对于改革探索中的一些失误和不足,不搞求全责备、积极加以引导、不断改进完善,真正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力量进一步挖掘出来、释放出来。

  动员激励群众,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并为之而奋斗,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改革合力。切实做好《决定》以及有关改革方案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讲透彻,把改革的思路举措讲清楚,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认真研究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策诉求,包括注意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分析哪些是共性需求、哪些是个性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科协、文联、侨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具有组织体系完备、工作覆盖面广的独特优势。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表达利益、反映诉求、协调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人民团体要积极主动地代表和组织各自联系的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厚群众基础。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