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制度的竞争,因此,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提供制度支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说,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经济“走出去”的冲动,也十分恰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意味着中国企业将拥有更宽广的天地,对世界经济而言也将带来新力量。尤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出台等背景下,迈向开放型经济是必然选择。而实现这一要求,必须通过简政放权理顺市场规则,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从而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紧密结合起来。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基本经验。改革历程告诉我们,开放型经济比拼的不仅是资金、设备和技术,还包括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制度。培育对外竞争新优势,唯有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理顺市场经济的规则。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等改革初见成效,但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与这一新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审批等改革仍不到位,需要着力破解。
需要看到,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制度的竞争,因此,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需要靠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提供制度支撑。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称,中国虽比上年有所上升,但整体仍不乐观,主要原因还是各类行政审批等管制措施太多。这提示我们,与劳动力成本低、税收优惠多的旧引力相比,当今外资更看重的,乃是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背后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国际贸易规则在不断升级换代,简政放权必须打造一套与其对接的治理体系,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通过简政放权实现与全球经济的互利共赢,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制和主体制,从而更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只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才能更准确判断各类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简政放权要更好释放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通过逐级审批延误时机。上海自贸区的探索实践表明,让企业迅速登记、依法营商,投资项目才能较快落地、尽快产生应有效益。实践中,有的负面清单还是太长,如何按国际惯例进一步修枝剪叶,并及时复制推广,是让中国成为外资最佳选择地的关键所在。
放权不是不管,而是腾出有限的行政资源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依法履职,厘清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边界。政府办事减去一天,企业盈利就增加一天,聚沙成塔、涓滴成河,转化为群众口袋中的红利,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事实一再证明,体制机制创新,往往比某项“政策优惠”更有效、更吸引人。同时,简政之道也是宏观调控的新契机。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离不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大局的意识。只有按照市场的规则设定新的制度安排、完善投融资体制,才能在“一带一路”等建设中,力促内外资的活力竞相迸发。此般敢担当、真改革,乃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有力的杠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实现这一要求,必须从简政放权、理顺政府自身的逻辑开始,以开放催动改革,以改革推进开放,从而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最终是要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多的全球机会。通过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市场经济法治规则,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必将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
深入推进经济区理论研究 | 2010-08-20 |
论文选编(三) | 2010-08-20 |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关键仍是改革 | 2010-08-20 |
科学认识政府和市场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2010-08-20 |
怎样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 2010-08-20 |
怎样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 2010-08-20 |
刘世锦:对市场作用认识的巨大进步 | 2010-08-20 |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 2010-08-20 |
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 2010-08-20 |
抓住教育结构优化的突破口 | 2010-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