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透过数据看东北③
东北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生锈地带”
姜伟
//www.workercn.cn2016-05-10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有中外媒体时常把东北比作“生锈地带”,把老工业基地振兴称作“锈带复兴”等,想当然地把中国东北与美国那个曾经辉煌过、后来出现大量工厂倒闭和大量设备生锈的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提并论。深入比较,不难发现,二者除了都曾是各自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外,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东北地区不仅曾经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钢铁、机械、汽车和飞机制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仍然生机勃勃,根本没有“生锈”。可以肯定地说,东北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成为美国那样的“生锈地带”。

  ——“生锈地带”具有特定含义。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生锈地带(Rust Belt)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工厂带、钢铁带、制造业带,汉语还有“铁锈带”和“锈带”的译法,特指位于美国中西部诸州尤其五大湖地区及部分东北部地区,包括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密执安等州。这些地区曾是美国重要的钢铁、煤炭、汽车以及机器制造基地,然而经历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的大繁荣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经济社会进入衰退期,并因出现了大量企业倒闭及工厂大门锈迹斑斑的现象而得“锈”名,成为美国中西部粮食产区的玉米地带(Corn Belt)和南部崛起的阳光地带(Sun Belt)的陪衬。比如,底特律曾是美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几度面临破产,就是“锈带”的缩影。然而,企业倒闭和设备生锈只是经济衰退“锈带”的一种表现,更严重的是人口大量流失、失业率飙升、城市功能衰落、犯罪率高企等社会变化。用这些指标来看东北,东北与“锈带”好像根本不沾边。

  ——东北相关指标明显优于“生锈地带”。以可获得的数据为例,在人口流失方面,2000年-2012年间,密执安的底特律市、俄亥俄的代顿市和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市人口分别减少26.6%、14.8%、8.4%,而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同期东北三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仍在增加。失业率方面,即使在许多“锈带”地区经济已有复苏迹象的当下,其失业率仍在5%左右(密执安4.8%、俄亥俄5.1%、宾夕法尼亚4.9%——2016年3月数据),而东北三省的失业率是4.0%左右。说到城市功能,由于城市功能的衰退,美国“锈带”的一些中产阶级(有报道说多数是白人),除了迁往其他城市之外,还有迁往郊区的趋势,与东北三省农民迁往城市不同的是,前者是正在郊区化,后者是正在城镇化,二者移动的方向不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不同。至于社会治安与犯罪率,东北近年来治安形势一直保持稳定。根据2015年全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四平、长春和丹东三市进入全国前30名排行。在城市活力方面,2015年,辽宁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3万户,新增就业超过40万人;吉林省新生成个体工商户2.8万户,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 黑龙江省2014年新登记内资企业4.8万户,增长61.9%,2015年又增长16.4%。这些数据说明,除了GDP增长下降外,东北经济社会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美国“锈带”的产生是“竞争”的结果。美国“生锈地带”产生的过程,既有去产业化、去工业化、业务过度外包等在起作用,同时还受竞争优势的下降(比如,进口小型节油汽车挤占底特律汽车市场份额)、能源的枯竭、新经济的发展,甚至还有人们对“阳光地带”温暖天气的追求(空调的出现使得美国南方防暑降温成为可能,更多的人希望到美国南部生活)等影响。也有人把“锈带”的产生归结为老产业的“生锈”和阳光地带的快速崛起,是个自然演进的竞争过程。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两党的利益之争,比如把航空业、国防工业、信息产业等向“阳光地带”倾斜,支持或“边缘化”某一地区或产业的发展等,是美国政府厚此薄彼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前总统里根削减预算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等政策也有为渊驱鱼的效果,加速了南方阳光地带企业的发展,对“锈带”地区底层工人的生活来说则是雪上加霜。

  ——东北振兴是国家战略的调整。如果硬要拿美国的“锈带”来与东北地区做比较的话,二者的共性为都曾经是各自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都曾创造过辉煌,但差异却是明显的,因为东北地区至今并未失去往日的辉煌(除了GDP增长下滑),现在仍然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仍然生机勃勃,根本没有“生锈”。而且,东北地区始终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爱。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国家对东北地区提出更高的要求,赋予东北地区更多的使命,是一次历史性的超越和跨越,东北地区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角色,“到2020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然后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这些要求虽然与东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关,但是展示了国家对东北地区的期待和信心,以及东北人民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东北地区非但不会成为“锈带”,反而会继续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锈带”或“锈带复兴”不是啥好标签,不能随便滥用。许多中外学者都不认同将东北称为“锈带”的观点。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认为,“东北三省的产业体系比较齐全,与西方‘锈带’工业基地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具备可比性”。英国地区经济研究独立学者查尔斯·布朗尼认为,称东北为“锈带”并不合适。“因为‘锈’意味着不得不剥离放弃,而中国‘东北三省’是大粮仓,是面积接近于两个法国、人口过亿的重要地区,怎么能称为‘锈’呢?如果经济萎靡、不比从前就被比喻为‘锈’的话,那么整个欧洲都是锈迹斑斑的铁锅了,要知道欧洲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只有0.2%”。事实上,国外也有研究证明,曾经很时髦的“‘锈带’ 概念在21世纪很少被提及”,那些城市也不认为这是啥好“帽子”或好标签。近年来有关类似“‘锈带’起死回生”的报道,虽然吸引眼球,但是对那些身在其中的人们可能是种伤害,因为它似乎在隐喻这个生了“锈”的地方不能再呆了。“这些城市更希望用新经济的概念来诠释自身定位,而不是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标签的俘虏”。涉及城市形象等问题研究也已经从产业时代城市转型的性质转向了如何面对全球新秩序的不平等。人们不喜欢“锈带”,是因为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语境中,“锈带”不仅是企业倒闭和设备生锈,还涉及人口大量流失、失业率飙升、城市功能衰落、犯罪率高企等社会问题。当然,也有报道称,底特律和匹兹堡受教育人口流入有了明显增长,正在为其注入新的活力,经济正在复苏。希望那里的人们早日摘掉“锈带”的“帽子”或取下这个标签。

  心理学上把对同一件事儿不一样的表达导致不一样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由于框架效应的存在,不同版本东北现象的解读或诠释会给东北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同影响:消极解读、谈虎色变,会毁了东北;积极解读,可以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勇气,会调动我们的潜力面对挑战。既然东北地区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生锈地带”,那么,就别把这个“帽子”戴在东北的头上,或给东北贴上这个标签。(作者系沈阳大学教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