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不善为、不能为、不作为,作为领导干部队伍的一大顽症,近年来屡屡遭到群众诟病,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并且他还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反复强调。目前在全党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其深意也在于为“三不”干部治病,切实发挥领导干部群体这个“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让广大党员心悦诚服地“向我看齐”,从而使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时刻严以修身、秉公用权。否则,不但不能担起自身的使命责任,还会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贻误党和国家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个基准要求,习总书记以对为政之要的深察洞悉,以丰富的从政经验和人生阅历,为“三不”干部治病作出了许多尽知其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重要指示。如针对方法不对路的“不善为”,强调要坚持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增强领导和决策中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要求强化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在学习掌握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下功夫,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针对缺乏本领的“不能为”,要求强化学习的紧迫感,大兴学习之风,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强调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针对“尸位素餐”的“不作为”,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强调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等等。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不仅为“三不”干部治病开出了“治疗良方”,也为我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指出了遵循的原则,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思路。这就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三不”干部治病,不能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单打一”,而必须像中医治病那样,开“综合方”,出“组合拳”,系统治、综合防、全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把住信仰这个总开关,确保“思想不滑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每个人都在一个既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竞争,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却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在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攻坚克难时,经常讲这样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思想是办法的总开关,摁住了这个“不滑坡”,总会生出解决困难的办法。这个道理,用到为“三不”干部治病题上,具有同样重要内涵。所谓的“思想”是什么?指向于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就是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紧紧围绕信仰这个总开关,补理想信念、党性观念之“钙”,挺起信仰的主心骨,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责任担当。有了这个总开关,“不善为”的,就会“仕者必为学”,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求得“善为”的能力,获取“善为”的成绩:“不能为”的,就会产生“本领恐慌”、“岗位危机感”,自觉克服不愿学、不善学的问题,以好学上进、积极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姿态,着力解决“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的能力短板,努力使自己向“行家里手”、“内行领导”转变:“不作为”的,就会有一种“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思想境界,有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担当,对“为官不为”而感到羞耻,自觉以不负组织重托、无愧对人民信任的使命感,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地履职尽责,不断书写新的领导政绩。
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基本抓手,增强“治病”的针对性。治病、解决问题,指向于具体对象,前提是认识问题、承认差距、承认“有病”,这样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否则,“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对存在问题不以为然,讳疾忌医,就不可能产生“治病”的愿望和自觉。这就规定了为“三不”干部治病,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眼睛盯着问题,目标向问题聚焦,把问题找准,进而做到靶向治疗——以问题牵引“治病”,以“治病”推动“三不”问题得到解决。比如训练干部,提高领导干部履职能力,解决“不善学”的问题,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或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都应形成这样一个鲜明的治病“链条”:学习前,要求参训、参学人员搞好调查研究,带着自身“短板”和岗位工作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入学;学习中,围绕解决问题学习思考、“对号入座”梳理撰写学习心得;培训和学习结束后,组织学习成果交流,重视学习研究成果的运用、验证、反馈和推广,从而使解决问题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力求每一次集中学习培训,都带着具体问题学,瞄着具体问题议,针对具体问题改,集中解决一些问题,出一批思想和工作成果。这样养成习惯,不善学、不得要领的问题就会有效解决。如是推而广之,形成规范,长久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地解决发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些“三不”干部的“病”就会逐步得到有效医治和祛除。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有效方法,增强“治病”的有效性。领导干部的“不善为”是方法层面的问题,“不能为”是能力层面的问题,“不作为”是态度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相当一个范围内存在的,但由于岗位层次、工作阅历、任务环境等差异,它们在不同的干部身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决定了为“三不”干部治病,决不能搞“一锅煮”式的大锅饭,而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对“不善为”的,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用,既注意保护他们干好工作的良好愿望和工作积极性,又下大气力激活和开发他们的智慧才干,扶持他们早日成长、成熟起来;对“不能为”的,要坚持教育和敦促并重,既通过正面教育激发内在动力,又通过监督机制、问责机制等形成外在压力,引导他们从心理上解决问题,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自觉以“能力危机感”和“学习紧迫感”奋力改变和赶队;对“不作为”的,要坚持批评和惩治并举,既旗帜鲜明地批评和反对尸位素餐现象,又坚决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太平官”“老好人”动真格,通过鲜明的事实导向,迫使他们自觉扔掉“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的“旧船票”,以积极进取、勇于担当、奋力作为的新姿态,登上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新航船”。
坚持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良方,力求祛病于“症候未显之时”。邓小平同志有个著名论断:“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为“三不”干部治病,离不开制度机制的健全。一方面,要依靠健全干部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干部,让实干的人有舞台,让有为的人有位子,确保“能者上”;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实行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促使“三不”干部幡然醒悟,让继续滥竽充数的人无机会、无市场,实现“庸者下、劣者汰”。这样做的目标,正如习总书记所明确要求的: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来,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针对干部中的病态人群,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而且比这更深远的还在于“防病”,减少“治病”成本,通过“祛病于症候未显之时”,建设风清气正、清风习习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肌体健康。从根本和长远看,这似乎更为珍贵,影响更为深远。(作者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副部长、陆军大校、教授)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将德能勤绩廉落到实处 | 2014-03-17 |
深化作风建设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 2014-03-17 |
把标准更高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 2014-03-17 |
力求做“三清三不迷”的好干部 | 2014-03-17 |
切实解决干部“为官不为”问题 | 2014-03-17 |
坚决落实依规治党从严治党要求 | 2014-03-17 |
站在从严治党新起点 开启正风反腐新征程 | 2014-03-17 |
创新机制 激励“有为” | 2014-03-17 |
坚持“准实精” 用好话语权 | 2014-03-17 |
扶贫措施贵在“施” | 2014-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