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常纪文
//www.workercn.cn2016-07-26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更多

  

  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是在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道路上的历史性拨乱反正,是一个发展路线上的科学回归。

  优美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甚至会形成新的生产力。清洁优美、生活适宜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资本和技术集聚。生态环境改善,能够降低国家和社会环境治理的成本,降低社会健康成本,促进旅游等新兴业态长足发展。同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容量空间和资源供给也会得到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愁”等表述蕴含深刻哲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1 认识论: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强调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极其崇高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生态学方面的重要发展。

  环境是当代人和后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美、清洁的生态环境既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可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人权。在全面竞争的时代,生态环境属于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目前,公众环境意识日益觉醒,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介入监督,新型环境社会运动开始进入高发期。如何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考量着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能力。

  从国际层面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不利于我国大国和强国地位的稳固,不利于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维护。这也是中央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国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出发点。

  2 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一个复兴的民族必然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和生态环境良好的民族。从历史上看,文明的衰退除了民族凝聚力和经济增长的衰退外,还伴随着生态环境的衰退。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过去的十余年,中国的环境形势极其严峻。若不及时补救,会危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关实践也证明,适时保护环境不仅没有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也就是说,环境保护要有历史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要有可持续发展观即整体发展观、长远发展观和平衡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领域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笔者认为,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政治上的历史性拨乱反正,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则是在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道路上的历史性拨乱反正,是一个发展路线上的科学回归。

  3 范畴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的调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突破。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生产力。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不遵循自然规律,必然招致自然的报复。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需要巨大的经济代价,治疗环境公害病也需要付出沉重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资金和人才的缺乏,必将影响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区域性大气污染和流域水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相反,优美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甚至会形成新的生产力。清洁优美、生活适宜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资本和技术集聚。生态环境改善,能够降低国家和社会环境治理的成本,降低社会健康成本,促进旅游等新兴业态长足发展。同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容量空间和资源供给也会得到保障。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生产力落后即科技落后的表现。保护环境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既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附加值,也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

  中央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是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争取更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就是保护和促进生产力。

  4 需求论:要满足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

  2014年以来,我国通过党内法规和国家法规建设相结合、党内文件和国家文件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出了诸多有力的改革举措。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建立在精确定位问题或者矛盾的基础上,才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几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短板。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才得以进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才得以成为社会的共识。也就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迫切的现实需要。

  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发展主线”部分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这其中,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5 系统论: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既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也涉及城乡协同发展问题,还涉及空间的优化整合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抓生态建设。

  在环境治理理念方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结构,将环境保护放在有质量、有效益的要求下统筹考虑。只有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融合,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环境保护优先战略。

  在治理模式方面,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系统相统一的原则。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编制空间规划,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创新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让空间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环境治理策略方面,应当在大系统之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在包容性和协同性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会得到统筹解决。

  6 法治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制度保障

  目前,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下一步应当坚定生态文明的信心,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定力,以坚决、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推进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方面,中央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以现实的问题为改革导向,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密集出台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收费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文件,通过了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举措。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体制、制度和机制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9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如果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是指导我国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文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则是统帅生态文明体制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指导性。在这两个文件的总体指导之下,中央还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这些改革措施,既反映了发达国家成功转型、最终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共性经验,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的深刻体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自信。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和归纳全球和中国发展道路基础上提出的,指导未来中国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的理念和措施。它的提出,有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资源基础、留下环境空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利于中国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提升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已经基本形成理论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措施频出,目前,环境保护的思想定力和行动定力正在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础正在夯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全国空气质量进入2016年以来持续改善,环境保护的红利正在释放,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正在展现,这些必然更加坚定党、国家和社会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