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彰显生态智慧的执政方略
方世南//www.workercn.cn2014-11-18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自觉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当作新时期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行为创新的合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以理念创新高度提升生态文明思想认识新境界

  执政理念既是执政党对执政环境的总体反映,又受执政环境的深刻影响。执政党的执政环境包括执政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其中,生态环境是执政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它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成为影响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变量。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理念创新。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是指自觉破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陈旧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认识和新的思维方式,形成新的结论或理论体系。

  生态文明理念创新实质是在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理论深化,是对以往生态文明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升、超越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表明了我们党的生态自觉,提升了生态文明思想认识的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清醒认识”的理念,即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两个清醒认识”的理念揭示了当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发的生态矛盾的尖锐性和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同时,指明了执政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习近平总书记还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提出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要思想。长期以来这一重要思想被人们忽视了,只强调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导致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误解和曲解。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都是在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起作用的。马克思将自然界作为生产力能够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指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马克思并没有一味地推崇生产力,而是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即建设性的生产力和破坏性的生产力。前者是绿色的生产力,后者则是非绿色的生产力。马克思严厉批判了资本主义忽视自然环境和人的发展而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要人们警惕生产力的“片面的发展”,警惕生产力“对大多数人来说成了破坏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做到“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深刻论述,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科学阐述和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制度创新深度谱写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是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加以保障的。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只有从制度层面加以分析,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制度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走出生态环境问题上边治理边污染、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来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决心以制度创新谱写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篇章的远见卓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症结就在于法律法规偏软、惩处不力。必须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切实加强立法、执法等各个环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法治氛围。

  科学而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深刻论述,有助于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纠正不科学的政绩观和考评观,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国策的高度,实事求是地评价政绩。如果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方面下了功夫,在治理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即使生产总值下降一些,名次排位靠后一些,也是科学的政绩,也要受到肯定和尊重。相反,对单纯为了生产总值增长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恶化,导致民怨沸腾,特别是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但不能算政绩,而且要追究责任,甚至终身追究责任。

  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只有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才能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避免自然生态环境因产权不明晰而上演“公有地悲剧”。

  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还涉及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建设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环境民事责任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众多方面,只有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指示精神,才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以行为创新力度开辟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和制度最终都要体现在行为上。生态文明行为创新是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落脚点和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坐而论道,重在建设,取决于理念创新指引和制度创新规约下的整体性行动。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生态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是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只有真正改变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于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注重行为创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理念和行为,才能开辟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之相应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基础,需要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培育具有生态意识的执政党、生态文化的公务员和生态理性的公民,全面提升生态文化软实力。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惠者。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工厂、进头脑,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推动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构建党和政府、企业、公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行动体系,是生态文明行为创新的重要任务。

  生态文明行为创新需要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现代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产方式是一种按照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来组织生产过程,创造出绿色产品,以满足绿色消费的企业绿色行为。涉及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生产和产品的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众多方面。生态设计是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制造、销售、使用、处理等各环节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节能治污从消费终端前移至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力求产品在全生命周期,最大限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绿色行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实行清洁生产,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推进循环发展,努力构建消耗低、污染少的现代生产消费体系。

  绿色生活方式是节能减排的低碳型生活方式,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融为一体的现代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提倡绿色出行,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政策,完善绿色消费体系,形成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又以绿色生产推动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格局。

  生态文明必须知行合一。美好的愿望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起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端正执政意识,牢固确立生态理念并指导生态文明实践,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天蓝云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者系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