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
程鹏
//www.workercn.cn2016-09-12来源:沈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环境生态问题正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而马克思则具有预见性的在其著作中指出了生态问题的根本。其重要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今天的生态问题仍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自然界处处带有人的烙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基础,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人的吃喝穿住都来源于自然界,人类从自然资料中获得生活资料。人类的生产活动需要对象、材料和工具,只有自然界中才能获得人类所需的对象、材料和工具。自然界是人的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对象、材料和工具的仓库。“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的精神材料的来源同样是来自自然界,意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自然界中的自然物通过人的意识加工便可为精神所享用。一方面人通过自然界生存,另一方面人通过自然界确证自身的本质与存在。人类身上所具有的能动的天赋、才能和意愿驱使着人们去认识并改造自然,并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这种能动性。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自然界处处带有人的烙印。

  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自己自身不断地劳动实践,并不断地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类与自然的统一的实现,而不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整体动态平衡应相统一,一旦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就是“异化”劳动,势必引发“自然的异化”,使人类生命失去自然支持系统,陷入无法继续生存的境地。因此人类的发展要符合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并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才能与自然和谐统一并趋于有益于人类的需要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每一阶段都对应相应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与自然历史地形成的关系,也就说在历史中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作为历史的现实基础问题来看待。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方面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构成系统完整内容深刻而严密的文明体系。从十八大报告,到杭州二十国首脑峰会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体现出我国对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视,和当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首要任务是系统地学习、理解并总结这一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面向二十一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化,将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紧密结合,开创适合当下并面对未来的全新理论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崭新局面。在当下中国,人与自然不和谐导致的生态问题值得关注。由于生态环境的维护措施的相对滞后,既影响国家的生态资源也造成一定国际社会不利影响。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自然问题本身更对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造成严重影响。需要人们不断提高重视并关注与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发展问题,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走出一条适合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努力避免西方大工业化出现的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诉求。随着工业文明走向衰落;生态文明正在崛起,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态文明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生态文明将成为人类的新文明。

  当下,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国家发展战略,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十三五”规划所倡导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而认真挖掘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仍然对当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为辽宁大学哲学与管理学院哲学硕士)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